孔子对车有多喜爱?弟子死了没钱安置都不愿卖
在当下社会,学车、购车的热潮可谓风靡一时,追溯其源头,却不曾想这热情早在春秋时代的车轮滚滚中已经悄然点燃。在那个遥远的时期,“爱车族”已然成为时尚与身份的象征。
在春秋时期,人们习得的课程被统称为“六艺”,其中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御”即为驾车之术。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乡校学习的日子里,便已经顺利掌握了驾驶技术,获得了驾驶执照。他不仅精通驾车,更懂得交通规则和驾驶礼仪。每当他坐在驾驶座上,身姿挺拔,专注而专业,从不轻易东张西望或指指点点。
孔子对车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驾驶技巧上,更是深至的呵护。曾经,他的得意弟子颜回离世,颜回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为颜回置办一口外椁。然而孔子却坚决回绝了这一请求。难道在孔子的心中,颜回的地位还比不上一辆车吗?或是孔子本性吝啬,一毛不拔?
孔子道出了他不卖车的三个理由。办丧事要考虑自家财力,量力而行,不应过分讲排场。每个孩子都应平等,孔子之子孔鲤去世时也未置办外椁,因此不能为颜回特例。孔子身为曾经的官员,按礼仪规定外出必须乘车,卖车将失去身份与地位。由此可见,孔子对车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孔子不仅拥有车辆、热爱驾车,还精通驾车技术。他曾点评过三位驾车人的技术,并从中领悟出驾车的三重境界。在他看来,最高境界的驾车人应如颜无父般,与马心心相印,达到人马合一的境地;次一等如颜沦,虽技术稍逊,但尚能让马尽力奔跑;而最低境界则是像颜夷那样,马因担忧被鞭打而难以全力奔跑。这种理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现今的企业管理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从日常事物中挖掘深意的智者。他对驾车的热爱与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也展现了他作为“爱车一族”的实至名归。从他的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今之间的某种联系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