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锦为什么宁可做尼姑也不肯嫁朱棣?
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朱元璋便为他册封了一位王妃,她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的长女。这位徐氏王妃,从小便展现出贞静之质,热爱读书,被誉为女秀才。她的才华和品行端正,早已传到朱元璋的耳中。
一天,朱元璋对徐达说:“我与你是布衣之交,古时的君臣相互契合,常常结为婚姻。你有一位出色的女儿,就让她与我的儿子朱棣联姻吧。”徐达在此刻,或许感受到皇恩浩荡,或许觉得君命难违,无论如何,他都顿首谢恩。
正式的册封仪式在洪武九年,即公元1367年举行。这一年,朱棣17岁,徐氏小他两岁,只有15岁。虽然徐氏是将门之女,但她读书识礼,才华出众,被册为燕王妃后,深受高皇后的喜爱。
徐王妃的身体里流淌着大将军徐达的血液。她平时文静端庄,但一旦危机来临,便展现出大将之女的本色。在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时,朝廷派李景隆围攻北平。危急关头,朱棣前往宁王朱权处求援,北京城空。徐王妃披上战甲,为挽救北平与朱棣的命运而战。
当时李景隆的军队号称五十万,日夜攻击北平城。北平城墙高大,护城河宽深,易守难攻。李景隆下令军队主要攻击九门,正南方的丽正门(今天的正阳门)是攻击的重点。守城将士一面拼死抵抗,一面向王妃徐氏告急。
徐王妃虽平时文静端庄,但身为大将军徐达的女儿,她毫不犹豫地率领城中妇女登城助战。她的出现让守军士气大振,成功压制了朝廷军队的攻势。她还巧妙利用寒冬结冰的特性,使城墙无法攀登,仅凭借万余守军便成功抵抗了数十万人的日夜进攻。
朱棣攻取南京后登基为帝,徐王妃成为母仪天下的徐皇后。朱棣对她相敬如宾,敬爱有加。在皇位尚未稳固之际,徐皇后分忧国事,采用夫人策略接见朝中七位重要官员的夫人以稳定朝野。
徐皇后曾著书立言,采集《女宪》、《女诫》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她还常劝朱棣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不骄宠外戚。永乐五年即公元1407年,徐皇后四十六岁时因病去世。她临终时仍不忘劝诫朱棣,并谥曰仁孝文皇后。朱棣极为悲痛,为她举行了盛大的斋祭仪式。后来在北京天寿山为自己的陵墓长陵营建,将徐皇后安葬其中。
徐皇后的去世并未使朱棣的皇后之位空缺太久。徐皇后的妹妹徐妙锦是徐达的三女儿,美貌才华双全甚至超过其姐姐仁孝皇后。朱棣对徐妙锦垂青已久欲立她为皇后以填补空缺母仪天下。但徐妙锦却对这位狡诈强横、冷血暴虐的永乐皇帝心存芥蒂因此她递上一封情词哀恳的书信婉拒了朱棣的提议。她在书信中明确表示自己愿意远离红尘俗世长伴古卷青灯以此了却余生而不愿涉足宫廷的繁华争斗。徐妙锦的婉拒显示了她对权力的淡泊和对内心真实的坚守。徐妙锦,一个名字如同她的性格一般独特。她并未屈服于命运的压力,坚决地拒绝了燕王朱棣的求婚,选择了坚守自我,而不是步入深宫,成为一只被束缚的金丝雀。
世人皆知,她拥有一颗坚韧不屈的心。面对权势滔天的朱棣,她没有丝毫畏惧,严词拒绝了他的美意。徐妙锦的拒绝并非单纯因为对皇宫生活的厌倦,或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更深层的原因,源自她对建文帝朱允炆的坚定支持。
在那动荡的岁月里,当姐姐嫁给了燕王朱棣,徐妙锦却选择了站在建文帝一边。当朱棣攻破南京,她曾鼓励朱允炆坚守皇宫,勇敢面对命运的转折。朱允炆终究没有她的勇气。
后来,朱棣登上帝位,欲娶徐妙锦为妃。这份求婚并未得到她的认可。朱棣的威胁并未让她屈服,她选择了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坚决拒绝了他的求婚。徐妙锦的执拗与气节令人敬佩,她选择遁入空门,成为一名尼姑,终身未嫁。
明成祖朱棣最宠爱的妃子是高丽权妃,她神似徐妙锦,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神似,让朱棣对徐妙锦产生了更深的情感。这份情感并未让徐妙锦动摇,她依然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选择了出家为尼。
徐妙锦的故事让人感叹不已。她的一生,是一部关于勇气、信仰与理想的传奇史诗。她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与坚守,让人敬佩不已。她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作为一位不畏强权、坚守信仰的女性典范,她的故事将激励后人勇往直前,坚守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