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歌历史《义勇军进行曲》的三个版本
历史网梳理的国歌百年历程梳理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国家都有一首象征着国家尊严和国民精神的国歌。中国,自晚清时代开始,经历了多次国歌的变迁,每一次变迁都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国家的兴衰荣辱。
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当时的中国还未有国歌的概念。在当时的国际交往中,如曾纪泽和李鸿章等人在国外时,遭遇了没有国歌的尴尬。直到清朝末期,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中国开始有了国歌的雏形。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先后出现了几首代国歌。如《颂龙旗》,这首歌成为了当时的代国歌,每次国际交往需要演奏国歌时,便用此歌代替。随后,清颁布了《巩金瓯》作为法定国歌。
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变为民国,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临时教育部公开征集国歌,诸多国学大师、社会名流如梁启超、章太炎等都尝试为国歌作词。随后,中华民国临时国歌《五旗共和歌》诞生。
在清末民初诞生的几首国歌里,以文言文作词为主,内容上保持了古老帝国的荣光与尊严,同时也表达了对世界大同的关怀。这些国歌的诞生与时代风气和时势环境息息相关。
此后,国民革命兴起,几番波折后,最终将党歌作为正式国歌。这首党歌还在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被选为世界最佳国歌。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民国除了国歌外,还有国旗歌。在升降国旗时,会先演唱国旗歌。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曾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如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国的国歌,激发着全体国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随着1949年10月的到来,五星红旗飘扬在北平的天空,替代了昔日的满地红。这一年,《》发布了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的新规定。其中,备受瞩目的国歌部分,宣布了《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曲,在广大人民的斗争中流传了十余年,已经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
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在文革时期,田汉遭到批判,其作品也受到了冲击。《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更是被批判为毒草而遭到禁止。在庄严的场合,国歌只能演奏而不能歌唱,很多大型集会都以唱《东方红》来代替。
禁令之下,全民参与修改国歌歌词的热潮涌动。广东省大埔县的罗青田等人被选中参与修改工作。他们提交的新歌词充满了革命的热情和斗志:“起来!忠于毛主席的红卫兵,筑成反修长城!”以及“中华民族到了最奋发的时候,我们肩负革命重任。”这些歌词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人民的革命情怀。
文革结束后,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国歌歌词。新歌词强调了的领导、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使命以及前进的决心。不久后的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又撤销了之前的歌词,恢复了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这一决定在2004年被正式写入宪法。
回望历史,从《国民革命歌》到《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在革命与战争的年代里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它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壮大了革命声势,使无数人民勇于献身革命。每次奏唱国歌,都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与感怀。
值得一提的是,国旗、国徽、国歌作为现代国家的象征符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国已经通过法律对国旗、国徽的使用进行了规范,然而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国歌法》。近年来,有政协委员呼吁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以规范国歌的使用,这也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
以上便是中国国歌历史《义勇军进行曲》的三个版本的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