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吏摆谱的排场到底有多大
【奇技网摘要】
清代官吏的摆谱讲派,究竟有多大的排场?
在淸朝,官吏有许多不良习气,其中摆官谱、讲官派尤为显著。这不仅仅是做官的排场、派头,更是官场中的普遍现象。一旦为官,便需摆谱讲派,即使条件不允许,也要设法硬摆穷讲。关于此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
一、官员出门时的鸣锣开道,最能体现官谱官派。从钱典史到《官场现形记》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官员的出行仪式包括鸣锣开道、仪仗威武等方面。这种排场不仅体现了官员的身份地位,也是其权威的象征。即使是水路出行,也要鸣锣开道,两岸肃然。鸣锣的次数依官职不同而有所区别,其含义也各不相同。
二、京官到衙署时,皂隶在门口迎接侍候,也是摆官谱、讲官派的一种表现。如堂官有4名皂隶迎接,司郎官则有1名皂隶导引。
三、住宅的讲究也是清代官吏摆官谱、讲官派的表现之一。有的官员在拮据的情况下仍愿租赁宏敞的大宅,以显示气派。在宅门上贴“封条”,标注官衔和禁人“喧哗”,以壮观瞻,显示荣耀。
四、吃饭时的排场和派头也是清代官吏摆官谱的重要表现。一些官员追求食必方丈,菜肴不断上桌,而实际上根本吃不了。吃饭时的仪节也极为讲究,家丁需高声喊请大老爷吃饭,并撑着门帘恭敬地侍候。
五、对于宫癒十足的人来说,摆官谱、讲官派已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能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这种官谱官派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存在于官场中,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清代官吏的摆谱讲派现象是官场文化的一种体现。这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权力观念。虽然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消失,但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仍然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官场文化。奇技网通过整理相关报道,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一历史现象。自古以来,官场中总有一些奇特的景象。有些官员,尽管还未真正踏上仕途,却已摆起了官架子,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品尝权力的滋味;而有的官员虽然已经失去了职位,但他们仍然保持着旧日的官威。
在《官场现形记》中,有一个叫黄某的人物,他的家族原本从事盐业,但他自己却对从官之路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在家中,即使对着自己的家人,也会表现出浓厚的官派作风。他一心一意地追求官职,那份执着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
而有一位曾经的都统,虽然已经被革职回到家乡,但他的官瘾却仍然未消。每日早晨起床吸鼻烟时,仆人们就会手持官衔手本,依次呼唤手本上的名字,仿佛他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都统。仆人走到中门时,还会大声呼出“道乏”,这是一种拒见客人的客气话,意在告诉对方,你已经尽到了礼节。这样的生活,对于都统来说,似乎已经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如果哪一天缺少了这些仪式,他就会感到心神不宁,仿佛生活中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多官僚不仅自己摆谱,就连家人的婚丧做寿也要大讲排场。比如晚清上海知县叶廷眷,他上任仅三年,但其母做寿的排场却一年比一年大。以寿筵为例,从烧烤、燕菜到各种鱼翅兔翅的宴席,数量逐年递增。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不仅请随官前来贺寿的差役仆人们吃寿面、给赏钱,连县狱里的犯人也得到赏面赏肉的机会。有一年,叶廷眷甚至请了2050碗寿面。
这种官场的现象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摆谱,更是一种权力的炫耀。即使已经失去了官职的人,也依然沉浸在权力的幻觉之中。这种官场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了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现象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让人深感思考:这种官场文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响这些官员的行为和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