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击紫禁城故宫火灾的首要凶手 天安门也难幸
故宫,这座明清两代的皇宫,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其雄伟壮丽、华美绝伦的建筑风格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其采用大量的木柱支撑巨大的屋顶,以及门窗全部采用木材,一旦发生火灾,便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态势。其中,雷击是火灾最主要的起因,被时人称为“天火”。
对于屋顶上的吻兽是否是避雷针这一问题,人们对此充满好奇。早在数百年前,人类就已对避雷针的雏形有所发明。在湖南的宋代慈岳寺塔,就有用铁链沿角垂至地面的设计,以防止雷击损坏。而在故宫营建之初,明成祖朱棣也面临着雷击火灾的威胁。在永乐十四年(1406年),他颁诏迁都北京,并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在宫殿竣工的次年,就因雷击发生了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北京的雷电天气始于惊蛰终于秋末,雷击火灾多发在公历6至8月间。在这一时期,雷中木质房屋容易酿成大火。尽管在现代社会,避雷针已经被广泛使用来防止雷击,但在数百年前,古人并没有这种设备,天火的屡屡发生几乎无可避免。
早在近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避雷针的雏形。在故宫的屋顶上,吻兽、龙嘴伸出的舌须等装置,有的用铁链或铁丝通至地下,这些都是现代避雷针的雏形。由于缺乏科学的计算和分析,这些原始的避雷针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没有被广泛采用。
一位名叫戴马甘兰的法国人在他的游记《新事》中描述了故宫屋顶上的龙头装置,吐出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连接着一条细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巧妙的装置被认为是古代的避雷针。古建专家却认为,屋顶上的吻兽主要具有装饰和等级象征的作用,并非避雷针。
尽管有记载表明故宫曾遭受过多次雷击火灾,损失惨重,但直至民国年间,雷击火灾仍然时有发生。例如1938年8月9日的一次雷击火灾,虽然未造成整体烧毁,但仍然造成了显著的损失。
故宫的壮丽与辉煌背后,也隐藏着因雷击引发的火灾隐患。尽管人类早在数百年前就尝试发明避雷针的雏形来预防雷击火灾,但由于技术和科学的局限,这些努力并未取得显著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和预防雷击火灾的风险。故宫这座古老的宫殿,也得以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继续矗立,见证着历史的沧桑。经过深入调查与研究,火灾的根源逐渐浮出水面。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得故宫内的建筑未能安装避雷设施,这使得雷击成为潜在的巨大威胁。即使在现代,即使为故宫装上了避雷针,也不能保证安全无虞。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雷击的威胁依然存在。
1987年8月24日的那个夜晚,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故宫内的景阳宫不幸遭到雷击引发火灾。火势迅速蔓延,情况万分危急。故宫消防队迅速反应,一边全力控制火势,一边紧急抢救室内的珍贵文物。
经过紧张的救援,大火最终被成功扑灭。幸运的是,除了景阳宫的屋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外,室内的文物均安然无恙,得以保留下来。
时至今日,每逢雷雨天,故宫的消防中队都如同绷紧的弦,丝毫不敢松懈。他们密切关注着天气的变化,特别是雷神的动态。对于故宫这个珍宝之宫,他们时刻准备着,保护着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件文物。
故宫,这个见证了数百年历史沧桑的古建筑群,每一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在雷雨天,我们更加感叹那些默默守护在这里的消防队员们的辛勤付出和责任心。他们不仅是故宫的守护者,更是我们文化的传承者。更多关于故宫的故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让我们一同见证历史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