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妈妈每月不能自控狂买十几万
又是一年双十一购物狂欢季,许多年轻人戏言“再买就剁手”,然而结账时却发现自己仿佛长出了无数双手,化身“千手观音”。直播间里,许多商品似乎都显得格外紧缺,抢购热潮犹如猛虎下山。
许多年轻人对此自嘲,怀疑自己是否患上了购物强迫症,是不是已经沉迷于购物无法自拔。其实,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身医学科的副主任医师侯言彬认为,相对于真正的购物成瘾障碍,这些行为还算正常。
以孙女士为例,这位全职妈妈在女儿进入优质初中并转为寄宿后,曾一度陷入疯狂购物的漩涡。她的开销在短时间内暴涨数倍,从原本的每月一万元左右,迅速飙升到每月十五至二十万元。她自己也意识到问题所在:“一感到烦躁就想买东西,不买东西就更烦躁。”她在购物中短暂快乐后,又陷入长久的痛苦和自责。这是一种典型的购物成瘾障碍与焦虑症的交织。
孙女士的购物行为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原因。她购买口红和化妆品,可能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购买日用品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妇价值。女儿寄宿后,她似乎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和价值感,购物成了缓解焦虑和紧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让她陷入更深的困境。
医生对孙女士进行了诊断治疗,并给出了建议:逐步减少购物预算,记录购物清单和花费,冷静思考购物的真正需求。学习识别和处理情绪,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将购物当作逃避问题的手段。孙女士的丈夫也被鼓励多和妻子交流,肯定她的价值。
除了孙女士的个案,侯言彬医生还提到了一些躁狂症患者过度挥霍的案例。这些患者在情绪高涨时,会出现过度消费的行为,甚至一天内花光所有积蓄。购物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快感和满足感,但如果过度沉迷其中,购买超出财务承受能力的商品,那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心理干预了。
宁波市康宁医院副院长禹海航也强调了这一点。他提醒道:“购物虽然能带来愉悦感,但过分沉迷购物并购买明显不符合财务状况的商品时,就需要心理干预。”对于购物成瘾障碍的患者来说,认识并接受自己的问题,寻求专业的帮助和建议是非常重要的。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和理解也是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关键。希望所有迷失在购物狂欢中的人都能找到出口,重拾生活的平衡和美好。购物成瘾背后的深层原因
在一次诊疗经历中,我遇到了一位特殊的病患。她的病情表现在购物上,当发病时,她会失去对购物的控制。尽管家人及时发现并追回了一些不合理的购物消费,但仍有大量消费无法追回,几年来已挥霍上百万元。更令人惊讶的是,她竟连续购买了多个一模一样的钻戒。
禹海航医生对此表示,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应仅仅关注购物行为本身。购物成瘾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需要探寻患者生活中是否存在过于压抑的现实问题,如工作的压力、家庭关系的矛盾等。很多时候,人们通过购物来寻求心理的满足和压力的释放。如果忽视了这些背后的原因,仅仅从购物行为入手,可能无法根本解决购物成瘾的问题。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双十一的疯狂购物、直播间的秒杀潮是否意味着购物成瘾障碍呢?
侯言彬医生表示,这并非必然。只有当购物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渴望,购物后短暂的愉悦和兴奋伴随着购买后的自责,且这种行为难以控制,导致个人痛苦、负债或家庭问题时,才被视为购物成瘾障碍。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双十一的疯狂购物更多是出于对价格的认同和对物品的需求。他们购买的本质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购买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为了减少冲动消费,我们可以学会冷静思考。在下单前,问问自己:家里是否还有存货?是否真的需要这个物品?能否确保下次无法以这个价格购买?购买是为了缓解压力还是为了长久的愉悦?我们可以采取一种策略:将心仪的商品暂时放入购物车,但不立即付款。这样,过了几天后,许多原本强烈的购买欲望可能会自然消退。因为,我们真正需要的必需品,往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