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令人喷饭的逸闻武则天乱点鸳鸯谱
武则天,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亦是乱点鸳鸯谱的顶尖媒婆。晚年时的她,对青春年华的小鲜肉情有独钟,张宗昌、张易之这两位风华正茂的兄弟,便成为了她宠溺的面首。当时的武则天年事已高,而张家兄弟却正值壮年,她的宠爱使得这两人在朝廷中的地位飙升,甚至有时朝政都交由他们打理。
在享受男欢女爱的甜蜜之余,武则天展现出了令人惊异的换位思考能力和慈悲之心。她同情张家兄弟的母亲阿守空房、虚度年华的境遇,决定为阿藏寻觅一位如意郎君。经过精挑细选,她最终锁定了李迥秀,这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李迥秀的背景显赫,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刺史,而他的母亲虽然出身卑微,却是个美艳绝伦的女人。遗传了母亲优秀基因的李迥秀,英俊潇洒,堪称当时的第一风雅人物。
武则天的媒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以各种名义召见李迥秀母子入宫,用最高规格的礼仪招待他们,但李迥秀在得知皇上要将阿藏嫁给他时,感到十分震惊和不安。已婚且妻妾成群的李迥秀在审美品味上更倾向于青春少女,而非年长的大妈。皇命难违,李迥秀最终不得不接受这项命令。
相亲时,阿藏的相貌之丑令人大跌眼镜,让李迥秀气愤不已。他疑惑为何如此平庸的母亲能生出两个英俊如斯的儿子。阿藏不仅容貌让人失望,智商和气质也令人堪忧。尽管她身着当时最流行的服饰,但给人的感觉却像是穿上了不合适的衣服。阿藏因为儿子的受宠而获得了富贵,但却给人一种浮夸和做作的感觉。李迥秀对她极尽厌恶和轻蔑,但碍于皇命不得不强装笑脸。
为了逃避这段痛苦不堪的婚姻,李迥秀常常借故在外游荡到深夜才回家。他的精神苦闷无法倾诉,最终患上了抑郁症,变得精神萎靡。阿藏看出了他的厌恶,无法忍受这种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通过儿子向皇帝诉苦,要求免除这段关系。武则天得知实情后愤怒不已,对李迥秀的行为感到不满,最终下旨解除了他们的夫妻关系。李迥秀终于摆脱了这段痛苦的经历,被贬为岩州刺史。
与此历史上还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唐太宗是个热爱玩鹞鹰的皇帝。一天,他正玩着鹞鹰时,突然遇到迎面走来的谏议大夫魏征。惊慌之下,唐太宗将鹞鹰藏入衣袖。出人意料的是,鹞鹰因藏得过久而窒息死亡。尽管唐太宗是九五之尊的皇帝,却怕手下的臣子魏征。这种反常现象并非因为魏征的地位高低,而是因为他个人品格中的“贤明”因子使得唐太宗敬畏他。这种贤明的品格使得魏征赢得了皇帝的尊重和信任,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在唐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令人忍俊不禁,那便是关于武则天的逸闻——“乱点鸳鸯谱”。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并非这段轶事,而是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一段佳话。说到这件事,让我们首先描绘出这样的场景:一个信奉“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君王,他的天下观念独特,宛如真正的“天下第一”。他或许会在众人面前玩鹞鹰,心中想着,谁又能奈我何?倘若魏征在此,他的舌头若是发痒,这位君王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让它沉入水中。这样的君王,谁还敢对其妄加评论?但唐太宗并非如此。他深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知道,只有赢得民心,江山才能稳固。他必须严于律己,虚心纳谏。他知道身为君王,应勤于政事,避免玩物丧志。宠狗弄鹰,更是禁忌。正因如此,唐太宗对魏征的忠告“下意识”地心生敬畏。这一“怕”,展现了一代明君虚怀若谷、知错就改的气度,更展现了他以天下为重的风采。从深层次的心理和体制原因来看,唐太宗所“怕”的并非魏征个人,而是怕此事影响形象、失去民心,更怕有损永保江山的千秋大计。其根源在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这是作为封建帝王的本质所在。但若从本源上看,与其说唐太宗这是怕魏征,不如说他更怕天下百姓。唐太宗式的“怕”虽不是爱,却值得我们今之为官者学习。在“初级阶段”,若能因敬畏民众、担忧民众而自我约束,显然比轻视、欺压民众要好得多。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是为官者的典范。想了解更多唐朝历史趣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探索历史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