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是明朝的战略家!为何有人说他毁了大明
《明史》中对天启帝的老师孙承宗的评价极高,人们常讨论,如果坚持由孙承宗镇守辽东,是否满清便无法突破关隘,进而夺取天下。让我们通过探究孙承宗在辽东经略任期内的工作表现,来一探究竟。
在孙承宗之前,辽东经略分别为熊廷弼与王在晋。熊廷弼的守辽策略具有大气魄、大战略。他提出的“三方布置”方案,即将重兵屯驻在登莱、天津和山海关三个关键位置,寻求战机,既可正面出击后金,又可灵活策应各要塞。此方案体现了熊廷弼的深谋远虑,以天下为棋局的气魄。这一宏伟蓝图并未得以实施,熊廷弼因此遭遇困境。
王在晋的策略更偏向务实,他并未完全采纳熊廷弼的“三方布置”,而是致力于加强山海关的防御,通过筑八里铺重城等方式,将山海关打造成坚不可摧的雄关。他也注重裁减冗员、节省开支,以缓解朝廷财政压力。
孙承宗接任辽东经略后,他的工作思路与前任有所不同。他主张欲保山海关,必先稳固辽西;欲复辽东,亦必先固辽西。他积极构建从山海关到宁远,再到锦州的防线,并大力扩军、制造军械。孙承宗的工作成果显著,他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就使关宁防线初具规模。
孙承宗的工作不仅限于关内,他也出关二百里,兴建宁远城,并准备在宁远城前修建边墙。对于王在晋之前与漠南蒙古诸部的合作成果,孙承宗并未完全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重新安置军队。他的决策展现了他对战争形势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孙承宗在天启年间对辽东的治理展现出了他的智谋和胆识。他构建的防线有效抵御了满清的进攻,为明朝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尽管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在辽东经略任期内的工作表现无疑展现了他的战略眼光和坚定决心。面对危机四伏的辽东局势,孙承宗以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行动,为明朝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承宗,这位明朝的杰出将领,凭借他的智谋和勇气,构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这条防线,以宁远为中心,延伸至锦州、松山、杏山、石屯以及大小凌河各城,防线上的城堡和兵台如钢铁森林般坚不可摧。在他的巧妙布局下,明军的防区逐步扩展,将努尔哈赤的势力一步步逼退。
孙承宗的这一战略并非轻松之举。为了构筑这道防线,他提拔了一批英勇的将领,如满桂、祖大寿、吴襄、赵率教等,他们成为明军的中坚力量。在天启三年至天启六年期间,明朝东北安然无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明军已逐步收复了辽西。兵部尚书王永光由衷赞叹,“兵家之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背后的代价是庞大的。
孙承宗的策略导致军队人数迅速膨胀,从五六万增至十四万。为了修筑“四十七城堡”和数百座兵台,工程浩大,耗费巨大。面对国库收入与支出的巨大差距,天启朝不得不年年追加辽饷。即使如此,大明朝的财政仍然面临巨大的亏空。给事中黄承昊痛陈:“今日之入已不足以敷出,何况逋负之重?”
面对这样的压力,孙承宗并未停止他的步伐。他打算继续修缮防线,直至将努尔哈赤赶出辽东。他认为只要将防线延伸至后金的地盘,凭借手中的兵力,就能解决辽东问题。然而现实却残酷得多。杨镐、袁应泰、王化贞等人的失败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袁应泰曾议兵十八万,结果沈阳、辽阳失守;王化贞领兵十五万,广宁同样溃败。按照这个趋势,消灭后金至少需要二三十万的兵力,而国家财政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开销。
孙承宗的策略引起了争议。给事中方有度上书痛斥他祸国殃民。他指出,孙承宗在山海关的十万军队每年的开销就高达四百万,加上其他协助辽事的单位,总计已达五百二十万之巨。这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敲骨剔髓,典子卖妻以供诛求。方有度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今东奴恋栈,长伏穴中,不向西遗一矢,而我之天下已坐敝矣。”
孙承宗面对的现实是,后金已经攻陷了广宁,却并未继续深入。这意味着他们所“收复”的失地,实际上是后金并不重视的地盘。辽东问题已成为明朝财政的难题。孙承宗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拓展防线,从锦州延伸至右屯,再向三岔河挺进。
除了修筑城堡和兵台,还需要派遣军队驻守。孙承宗大力扩军,将军队从原来的五六万扩编到十四万,就是为了充实这些驻地。这些军队分布在各个城堡,作出长久驻守的态势。这样的做法并未给后金带来压力,反而使得朝廷财政不堪重负。孙承宗深感愧疚,进行了自我检讨,并提出在本地辽民中征用士兵的建议。他的策略是长久之计,是为了最终解决辽东问题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在辽地,孙承宗实施了一项深远的策略:“以辽人守辽土养辽人”。他坚信本地人守卫故土有着更强烈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因此他大力推行本地人的征兵政策,遣返外地士兵,鼓励辽人回归故里。这样的政策背后,他推动垦荒屯田,重建家园,并发展了采煤、煮盐、海运等事业,为朝廷节省了大量粮饷。
尽管孙承宗的策略在理论上似乎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巨大的挑战。每年分发给兵马的粮饷需要四五百万,而他所节省的十八万两银子相比之下显得微不足道。更关键的是,本地士兵屯田需要拖家带口,朝廷还需为他们提供耕牛、农具、安家费等额外开支,这使得朝廷的负担反而加重。
孙承宗自上任后,逐渐意识到辽东经略的职责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多次提交请职申请书,请求离开辽东,但天启帝认为他过于谦虚,并未同意。柳河之败使孙承宗不得不面对现实。很多人被《明史》误导,认为柳河之败只是小败,并以此为由参劾孙承宗。但现实情况是,柳河一败,辽东的总兵力从十二万锐减至五万八,六万多人逃散。
孙承宗在辽东的挥金如土虽然构建了一系列的防御设施,但这也耗空了明朝的国库。清军多次绕开关宁防线,却绕不过山海关,这证明了熊廷弼、王在晋以山海关为本的战略的正确性。孙承宗的努力似乎更多是劳民伤财的无用功。
那么,为何孙承宗会得到明清两方的共同赞誉呢?特别是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对于这段历史选材于《明史》。由于张廷玉是满清的包衣奴才,满清出于政治考量,对孙承宗大加赞扬。通过提高孙承宗的地位,更能凸显阉党的可恶和朱由校的昏庸。
孙承宗是明朝的战略家,他的政策有其合理之处,但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容忽视。他的成就与失误,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孙承宗的故事,请关注奇技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