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小木槌敲开世界的大门

民俗风情 2025-04-01 18:43www.198689.com民俗风情

【中国入世:小木槌敲响世界的大门】

二十年前的那一天,历史的小木槌轻轻落下,犹如神奇的魔法,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那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日子,一个标志着中国开始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时刻。

回溯到2001年,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会议室里,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的决议通过,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坚定而有力。这一天,中国开始了与世界经济的深度交融。

曾为中国加入WTO贡献智慧的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会长孙琬钟,虽然已经91岁高龄,但回忆起那段日子,依然情绪激动。他说:“实践证明,我们加入WTO,中国和世界是双赢的。”

入世二十年,中国以积极的姿态履行承诺,不仅推动了自身的发展,也与世界经济实现了良性的互动。今日之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资吸收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我们也看到,中国的法治建设与经济同步发展。以WTO法研究会为例,这个研究会在入世之初就积极展开研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不仅关注WTO规则,还涉及中美经贸关系、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CPTPP)、一带一路、中国自由贸易港(区)等前沿领域。

WTO法研究会的成立,比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还要早一些。孙琬钟回忆说,当年他们为了筹备研究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形势所迫,他们必须深入认识、全面系统掌握WTO规则。于是,他们拜访了众多国际法专家,包括倪征燠和韩德培等大师。

中国入世之初,许多职能部门、地方、企事业单位并不熟悉WTO规则。WTO法研究会成立当天,孙琬钟等人决定组成宣讲团,重点宣讲WTO规则。他们的宣讲团结合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的力量,为中国的入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开放和包容的理念下,WTO法研究会频出成果。他们不仅进行了WTO规则的宣讲,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如今,坐在北京初冬温暖的阳光里,孙琬钟回想起那些日子,虽然有些伤感,但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他说:“我们做了很多事,我们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这就是中国入世的故事,一个关于开放、合作、共赢的故事。从WTO法研究会的三次论坛到孙琬钟的回忆:中国入世20年的法治进步与智慧贡献

在WTO法研究会官方网站的记录中,短短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该研究会于2001年举办了三场规模盛大的论坛。每一次论坛都围绕入世对中国的影响、法制建设、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法律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开放与包容,成为了这些研讨会的核心精神,也成为了孙琬钟留给WTO法研究会的宝贵财富。

孙琬钟,这位深受尊敬的研究会会长,以其独特的领导风格和组织能力,引领专家学者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挑战,推荐学者参与涉外经贸法治研究,培养了大批涉外法治人才。在他的引领下,WTO法研究会成为了国内外法学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回顾中国入世20年的历程,可以看到,中国通过自主性改革开放与国际经贸规则积极对接,不仅提升了自身在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参与度,更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WTO法研究会在推动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方面成果显著,组织编写了一系列法律辞典和案例精选,支持多位学者出版专著,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孙琬钟清晰地记得,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形成专题研究合力是他们工作的核心之一。每年发布的研究课题、评选的优秀论文以及出版的论文集都是他们努力推动的成果。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推荐优秀人才参选青年法学家评选和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职务竞选。

在入世之初,面对涉外法治人才的匮乏,他们积极推动WTO学科建设,自2013年起举办WTO模拟法庭辩论赛。孙琬钟强调:“我们有很多中国特色的东西,一定要宣传、推广出去。”在一次前往德国的考察中,他坚定地反驳了对方关于我国学术研究的质疑。而在美国301调查事件发生后,WTO法研究会更是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应对、建言献策。

开放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份责任与自信。入世20年来,试点改革逐步升级为制度性、系统性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及地方清理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覆盖贸易、投资各个方面,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了许多中国智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孙琬钟认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他寄语年轻人多关注涉外法治,为国家未来发展贡献力量。这位深受尊敬的老者在夜幕下的北京城,用一首打油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他的诗描绘了中国的进步与繁荣,展现了他在法治领域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

上一篇:双鱼座男生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