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个意识到,应该教中国人如何正确开会
今天是孙中山先生辞世95周年的纪念日。孙先生,世人常称他为孙大炮,似乎这一绰号暗示他过于理想化、多空想。鲜为人知的是,孙先生其实是一位实干家,他不仅致力于国家建设,还是推动中国人正确开会方式的先驱。
说到“孙大炮”这一绰号,其起源众说纷纭。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来源于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一书,书中记载,袁世凯在听闻孙中山的铁路计划后,称其为“大炮”,从此这一绰号流传开来。唐德刚的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孙大炮”之名并非始于袁世凯,而是源于粤语的“车大炮”,意为吹牛、说大话。这一绰号形容某人空谈无实际行动力。
孙中山的大炮绰号最早是由一些海外华侨所起的。在清末十年间,海外华侨中的上层人士大多支持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党。孙先生作为革命领袖,在海外华侨中宣传革命理念时,可能因某些言论或计划听起来过于宏大而被人戏称为“大炮”。这一称呼虽带有讽刺意味,但也反映出孙先生在当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事实上,孙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也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实行家。他深知开会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凝聚人心的重要性。他致力于教中国人如何正确开会,成为致力于此的第一人。他的努力为后来的中国会议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应该铭记孙先生的贡献,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领袖,更是一个注重实践和实行的先行者。他的思想和行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何称呼和绰号都只是一种表面的标签,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在遥远的芝加哥,一场风云激荡的革命宣传中,孙中山先生于1910年拜访了一位开洗衣店的华侨。这位华侨对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持有疑虑,态度坚决地表示:“你不要进来,我不听你的车大炮。”当孙中山尝试进入时,他甚至威胁要用烫头工具对付孙中山。①
孙中山无奈离开,深知这场对话的艰难。这位华侨口中的“车大炮”,无疑是对孙中山革命理想的一种质疑,认为他的主张难以实现。历史的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仅过一年,那个不可一世的清廷便土崩瓦解。
对于那些嘲笑孙中山为“车大炮”的人,他们的声音来自不同的阵营。有不认同其主张的华侨,有仇视他的政敌,甚至包括革命党阵营中的部分同仁。②这些人嘲笑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孙中山的铁路建设蓝图上。当同盟会改组为后,成员复杂,孙中山提出的建设铁路计划等主张,被内部一些人讥讽为过于理想化,难以实现。他们戏称孙中山为“孙大炮”,以此嘲笑他的理想过高。
但孙中山并未因此而退缩。他明白,真正的挑战不在于计划的实施,而在于找到正确的方向。他提倡知难行易,强调在茫茫人海中,找到正确的方向才是最难的。这种回应,多少显示了他面对嘲笑时的坚韧与决心。③
历史档案中的照片,记录了1904年的孙中山。那时的他,已在美国为革命奔走。从开洗衣店的华侨的嘲讽,到政敌和同仁的质疑,孙中山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在1912-1913年间,他多次表示要在十年之内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而在《建国方略》中,他更是雄心勃勃地设想,十年内建成十万英里之铁路。
面对质疑与嘲笑,孙中山始终如一,坚定前行。他的这种坚韧与毅力,最终让中国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关于孙的铁路建设设想,无疑是一项充满胆识和前瞻性的宏伟计划。那些里程数字,看似超乎寻常,但实际上是对美国铁路发展模式的借鉴与参考。这种比较不仅表明了孙对于世界趋势的深刻洞察,更展示了他对中国未来交通建设的宏大构想。
孙的设想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对美国铁路发展史的深入研究。在短短的十年内,美国完成了超越二十万里铁路建设的壮举,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速度和效率。孙以此为参照,提出了自己的铁路建设目标,旨在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孙的远见卓识,更展现了他对于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面对这样的宏大设想,一些人的批评和质疑似乎显得过于保守和短视。他们只看到数字的表面,却忽视了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意图。任何宏大的计划都需要考虑到实际的执行难度和条件限制。孙的设想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参考和启示,让我们看到了铁路建设的无限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孙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的设想是基于实际的调研和思考。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使得他的设想更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相对于那些仅仅嘲笑和质疑的人,孙的专业性和深入见解无疑要高出许多。他不仅看到了铁路建设的宏大前景,更看到了实现这一前景的可能路径和方式。这种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使得他的设想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参照欧国立所著《轨道交通经济学》中的美国铁路里程变化图,我们得以一窥铁路发展的历史脉络。而在遥远的澳大利亚,一位名叫端纳的记者,曾陪伴革命先驱孙中山进行一次北方铁路考察之旅。他亲眼见证了孙中山在列车中挥毫泼墨,绘制铁路线路规划图的情景。
这位铁路建设的构想者,沉浸在梦想的世界中,脉搏为之跳动,血液为之沸腾。他在地图上勾勒出的,不仅仅是一条条钢铁巨龙,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梦想。所有的省会城市被干线紧密连接,专区城市通过小线相互贯通,还有如枝繁叶茂般的分支线路,构成了一幅令人惊叹的蓝图。
端纳观察着孙中山绘图的每一个动作,他注意到孙并没有过多考虑自然障碍如悬崖、峡谷、山岭、冰川等。端纳曾开玩笑地对孙中山说,那条穿越西藏的铁路是不可能建成的,因为需要跨越高达18000英尺的高山。孙中山对这样的玩笑只是淡然一笑。
他知道,自己所绘制的只是一张粗略的示意图,旨在根据核心城市的位置设计出铁路干线与支线的基本走向,而非精确的线路施工图。这张图更多是一种战略规划和愿景展示,而非细节的呈现。责备孙中山的示意图过于直线化,甚至说它会将施工人员逼到绝境,显然是对其意图的误解和不理解。
孙中山的铁路之梦,如同他的革命理想一样坚定。他希望通过铁路的建设和发展,连接国家的心脏和脉络,推动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虽然途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正如孙中山所坚信的,只有敢于梦想,才有可能实现。端纳的玩笑只是旅途中的一抹调味品,而孙中山的铁路梦,注定是一段传奇。在绘制铁道线路规划的蓝图上,孙中山的笔触展现了他对未来的远见与热情。外界对这位伟大领袖的称呼中,"孙大炮"这一绰号似乎最为流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的标签。这一称呼主要来源于他的政敌。
回溯到1913年,当孙中山赴北京与袁世凯会面时,宴会上北洋系军官的声音透露出对共和制度的自我吹捧,以及对孙中山的轻蔑。他们私下议论孙中山没有实际力量,只是空谈理想,称其为“孙大炮”,甚至直言不讳地称他为“大骗子”。面对这样的挑衅,孙中山并未动怒,他从容面对,直至宴会结束。
陈炯明与孙中山关系恶化后,也频繁使用"孙大炮"这一称呼。即便袁世凯不是人,也不禁觉得这样的称呼对一位曾经的领袖来说过于刺耳。毕竟,在官场上,"孙先生"始终是上级,"孙大炮"这样的称呼无疑带有贬低的意味。
这一绰号让许多人先入为主地对孙中山产生了误解。谭延闿便是其中之一。早年,他跟随他人一起批评孙中山只会说大话、放大炮。当晚年有机会与孙中山亲密接触后,他的观点发生了显著变化。谭延闿自己坦言,在追随孙中山、朝夕领教之后,才真正认识到孙中山并非外界口中的"孙大炮",而是一位文通中外、学贯古今的杰出人物。
也有人为孙中山打抱不平。张友渔在1926年写道,当时的中国需要像孙中山这样敢于放“大炮”的人物。社会的思想、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充斥着问题需要解决,如同洗不尽、扫不完的无尽垃圾。只有像孙中山这样的人物才能用“大炮”将其轰掉。"孙中山被称为大炮",正显示出他的伟大之处。那些放冷箭、贬低他人的人,应该停止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本人也并不排斥这个绰号。在某种意义上,"孙大炮"也象征着他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一个被误解却又充满力量的名字,见证了孙中山一生的奋斗与付出。在历史的长河中,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他的事迹和言论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此,我试图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文体,对林丛郁和丁超五的回忆进行再创作,以期呈现出一个更加鲜活的孙中山形象。
据林丛郁回忆,孙喜欢在演讲中巧妙地运用“孙大炮”这个梗。他曾在广州被亲切地称为“孙大炮”,于是他便以此开篇,引爆全场。他说:“现在我就要开大炮了!”这并非空洞的威胁,而是他鼓励人们勇往直前、敢于表达的象征。在1923年的全国学生评议会上,他开玩笑地提到广东的朋友们给他起的这个昵称,接着便一本正经地鼓励学生,以日本的例子激励他们寻找正确的方向,只要同心协力,十年之内,中国必定能崛起为世界强国。
关于孙大炮的称呼,民国国会议员丁超五也有一段有趣的回忆。当时,徐世昌当选为北洋大总统,对此,孙表示异议。孙对丁表示应该反对徐世昌,但丁认为力量不足,不应轻易表态。孙却坚定回应:“难道我们连说话的勇气全没了么?”在孙看来,勇于表达、敢于质疑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孙大炮”并非贬义,而是他对正义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胡适对孙中山的理解更是深刻。他认为孙中山是一个真正的实行家,不同于那些只说不做的政客。孙中山不仅有远见卓识的计划,更有分步骤实施的决心和毅力。胡适强调:“没有计划的政客,混了一天算一天,嘴里说专尚实际、不务空谈,其实算不得实行家。”孙中山先生一生最大的冤枉就是被人们误解为只是理想家而非实行家。但实际上,孙中山不仅有大胆的理想,更有实现理想的勇气和决心。他的建国方略大胆而前瞻,使他成为真正的实行家。
在谈论孙中山时,不得不提及他与黄兴等人在上海讨论组建临时等事宜的往事。那时的孙中山已经展现出卓越的领导力和远见卓识。他深知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具体的计划和行动,而不仅仅是空洞的口号和理想。“孙大炮”这个称号背后,其实是一个正气充沛、敢于表达、勇于实践的实行家形象。
孙中山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决心的实行家,他敢于追求理想、勇于实践、敢于表达。他的事迹和言论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正如胡适所言:“我所以称中山先生做实行家,正因为他有胆子敢定一种理想最大的建国方略。”这种勇气和决心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中山先生,一生志向高远,却常常因人们的误解而面临理想难以实现的困境。每当他提出十年二十年的长远计划时,很多人都会选择避而不谈,认为他的理想过于空泛,难以落地。正如胡适所说,孙先生有着宏大的建国方略,他的理想不仅仅是关于民族独立、民权落实和民生富足,更是一个从细节出发、逐步构建的过程。
《会议通则》是孙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一本关于如何开会的实用指南。这本书的出版,充分展示了孙先生作为一个真正的实践家的特质。他深知,越宏大的理想需要从细微之处着手,因此他特别重视开会这样的日常细节,希望通过规范会议流程来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实践。
回溯到辛亥革命前夕,孙先生就对如何开会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据蒋梦麟回忆,武昌起义前,孙先生曾拿出一本关于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书,交给他和刘成禺,要求他们将其翻译成中文。他强调,这是西方民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尽管蒋、刘二人当时并未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孙先生的这一举动已经显示出他对于开会这一民主实践的深刻理解和重视。
孙先生的理想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他的努力为后来的革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会议通则》一书及其背后的理念,不仅仅是关于开会的技巧,更是关于民主、民权和民生的深刻思考。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孙先生的这一著作中汲取智慧,理解他的理想和精神,以及他对未来的深深期许。罗伯特议事规则在1876年出版,其原型是美国众议院的议事规则。经过不断的修订,这种议事模式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一种民主议事的典范。为了将这种高效的议事方式引入中国,孙先生曾请求廖仲恺进行翻译。当时廖仲恺的反应与蒋、刘二人的反应相似,他们可能觉得这本书的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因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束之高阁。
罗伯特议事规则并非一本枯燥无味的书籍。实际上,它是一本关于民主议事的重要著作,包含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虽然初看起来可能有些复杂,但是一旦深入理解,就会发现其内涵的深刻和实用性。这本书对于提高议事效率、促进民主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罗伯特议事规则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学习其中的议事技巧和方法,以提高我们的议事能力和决策水平。我们也应该将这种高效的议事方式推广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受益于罗伯特议事规则。
1917年春天,经过孙中山的精心编撰,这本书终于出版了,并被命名为《会议通则》。为了使其影响更为广泛,孙中山甚至公开在报纸上声明,放弃了该书的版权。不久之后,他又将书名更改为《民权初步》,希望通过这样的改变吸引更多的关注。
孙中山深知,要将民权从抽象的口号转变为实际的行动,首先需要人们了解并掌握如何有效地开会。在他看来,开会不仅仅是简单的聚集讨论,而是一个涉及民权实施的重要过程。他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国人掌握开会的基本规则和技巧,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权。
《民权初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开会的教材,更是孙中山对于民主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通过这本书,他希望能够激发人们对于民主、民权的热爱和追求,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和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孙中山对于民主理念的推广进入了新的阶段,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和学习民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孙的认知无疑超前于时代。在那个启蒙民众,倡导民权的大时代,大多数人都在向民众灌输宏大的理念,而孙却独树一帜,以超过五万字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如何开会——从会议的召集、议案的提出、议事的进行,到最后的表决,他都一一详述。孙解释说,他所写的不只是一本理论书籍,而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是兵家之操典。他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希望这些实际操作的方法能够被应用,被实践。
他的这种认知,突破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他对民众参与政治的独特视角。孙意识到,真正的民主不仅仅是空洞的理念,更需要实际的操作。开会,作为民主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过程直接影响着决策的质量和民主的真实性。他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民众如何有效地参与会议,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他的这种努力,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对民众的深沉关怀。他明白,真正的民主需要民众的参与和推动,而不仅仅是领导人的决策。他选择通过教导民众如何开会,来推动民主的真正实践。他的这种认知和行为,无疑为当时的民主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考。他的这种超前认知,也让我们对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这本书充满了实战经验和实用智慧。它以解决会议中可能遇到的真实问题为宗旨,涵盖了158个小节,为读者提供了会议管理的全方位指导。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参加了一场会议的实战演练,让人收获满满。
书中明确提出,在讨论议案时,我们应该积极正面地表达自己的主张,避免使用否定或消极的语言。比如,我们应该说“我主张做这个事情是有利的”,而不是“我反对做这个事情”。这样的规则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让会议氛围更加和谐。
当会议进行中,议员数量发生变化时,这本书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比如,当会议进行中,有议员离场导致人数不足时,会议是否应该继续进行?书中指出,除非有议员提出人数不足的问题,否则会议不必因此中断。这体现了作者对会议流程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
探索晚年孙中山的智慧之路
胡适曾在康奈尔大学学生会中深入实践罗伯特议事规则,对民主议会程序有着深刻的理解。当他读到孙中山的《民权初步》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明确表示,自己完全同意孙中山的看法,并坚信民主议会程序是实行民权政治的基石。
孙中山,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在晚年对于民权政治的理解与探索,深深吸引了胡适的目光。在图中展现的晚年孙中山,他的智慧和远见仿佛越过时空的隔阂,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民权初步》不仅是孙中山对民权政治的理论探索,更是他对于民主议会程序的实际应用与深化。这本书揭示了民主的真正内涵,即民权的实现需要依靠完善的议会程序来保障。胡适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这正是实行民权政治的初步。
孙中山的智慧和勇气,使得他在探索民权政治的过程中,不仅提出了许多独到的理论观点,而且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他的这种探索和实践精神,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晚年孙中山的指引下,我们可以看到民主议会程序的巨大价值。一个完善的民主议会程序,能够确保人民的权益得到真正的保障,使得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和稳定。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去,为实行真正的民权政治而努力。
晚年孙中山的智慧和远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他的民主思想和实践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胡适所言,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民主议会程序确实是实行民权政治的初步。胡适高度赞誉《民权初步》为孙中山先生最重要且最具价值的著作。历史的轨迹并未如孙中山所期望的那样,使《民权初步》发挥其深远影响。
孙中山先生的这部作品,在其生前并未引起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令人遗憾的是,在他离世后,情况更是每况愈下,几乎被历史遗忘。尽管国民自称是孙中山理念的继承者,但在其重要的会议和决策中,却从未以《民权初步》作为指导原则。这使得国家长期陷入混乱和纷争之中,未能真正实现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与民生。
《民权初步》一书,凝聚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精髓,是其对民主社会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历史的进程往往并不如人意,这本书的影响力和价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忽视和埋没。这也许是历史的遗憾,也可能是我们对孙中山先生理念理解不够深入的体现。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忽视《民权初步》的重要性。它是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制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反思,对于我们理解民主社会的构建,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希望未来我们能更深入地研究和理解这本书,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理念,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熊式辉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经无可奈何地感叹过一种现象。每当举行会议,不论是乡民大会还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往往空有其名,实际上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乡民大会上,即便人满为患,也往往演变成一场纷争,而非有效的讨论和决策。开会的目的似乎被遗忘在了角落,而农民会议的境况更是令人担忧。孙中山先生却独具慧眼。他是中国近代政治人物中第一个意识到普及会议知识的重要性的人。他不仅意识到了这一点,更是唯一一位致力于教导普罗大众如何有效开会的人物。孙中山深知,会议的成败关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他致力于普及会议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何有效地参与会议,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他的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宏大的国家层面,更体现在普罗大众的生活之中,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来,共同为中国的未来贡献力量。这样的传奇人物,怎会与孙大炮相提并论?
你是否曾听闻关于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的活动回忆?那是由梅斌林在《关于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活动的回忆》一书中详细记录的。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的《广东文史资料(第25辑)》第68页,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鲜活的革命先驱形象。当我们谈论孙大炮时,怎能仅仅关注他的某些标签呢?真正的历史远比这要丰富得多。
胡适在《知难,行亦不易》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真正的行动并非易事。当我们回顾孙中山先生的历程,不难发现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他的革命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正如朱蕴山在《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追忆宋玉琳与韩蓍伯》中所提到的那样,孙中山的每一次决策与行动都承载了无数人的期望与牺牲。他的遗嘱背后,是无数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对未来的期望。《中国中央政治学校文献类编》中的记载为我们揭示了总理遗嘱背后的意义。张国淦在《孙中山与袁世凯的斗争》中为我们展现了孙中山与袁世凯斗争的曲折历程。这些历史的片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孙中山形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称为孙大炮,因为这无法全面表达他的伟大与付出。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深厚的意义,而孙中山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入了解。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所扮演的角色无人能替代,他所留下的足迹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这样的传奇人物,值得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去反思、去纪念。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关于伟人孙中山先生的口述历史、事迹和评论,犹如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们对那段历史的探索和理解。这些珍贵的记录,如同一个个故事的珍珠,串联起一个时代的记忆。
张朋园等在《袁同畴先生口述历史》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素材,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80页,揭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生动面貌。方鼎英在《谭延闿的湘军及其与孙中山的关系》中,详细探讨了谭延闿的湘军与孙中山的关联,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468、469页的精彩论述,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
张友渔在《革命党与大炮》中,以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革命时期的艰辛与斗争。段云章、沈晓敏编著的《孙文与陈烔明史事编年》,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30、531页的记录,让我们领略了孙中山先生的智谋与胆识。
在护法时期,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丁超五,在《护法时期追随中山先生琐记》中留下了宝贵的回忆,中国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74、75页的记述,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激荡。胡适的《〈孙文学说〉之内容及评论》,刊于1919年7月20日《每周评论》第31号,展现了孙中山思想的深远影响。
黄季陆的《蒋孟邻先生与国父的关系》,以及蒋梦麟的《追忆中山先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孙中山先生的人际关系和个人魅力。《作事必须有恒心》,选自《廖仲恺集》,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59-160页的话语,彰显了孙中山先生的坚韧不拔和为民的精神。
《民权初步》一书,深入阐述了孙中山先生的民权思想。而李启成的著作和论述,如《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晚清预备国会论辩实录》、点校版《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 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以及他在《议事之学与中国近代的民权演进》中的研究,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这些书籍和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思想和时代价值。通过胡适口述自传的部分内容,我们也能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风采。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奇技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