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大明星 2025-04-02 23:13www.198689.com大明星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是《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反驳景春关于“大丈夫”定义的经典反问。让我们一同这句话背后的深意与哲理。
一、解读原句
“是”指的是景春所推崇的公孙衍、张仪等人,“焉得”表示“怎么能”,“大丈夫”在孟子心中是坚守道义、品格高尚的男子。整句话翻译为:“这些人怎么能称做大丈夫呢?”
二、背景与思想
孟子在此对话中,针对景春以权势和威慑力来定义“大丈夫”的片面观点提出了批判。孟子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独特见解:
1. 批判“以顺为正”
孟子认为,像公孙衍、张仪那样顺从君主的意志,实际上走的是“妾妇之道”,这并非真正的“大丈夫”所为,因为他们缺乏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2. 阐述大丈夫的准则
在孟子眼中,“大丈夫”应该居住在仁的广居之下,站在礼的正位之上,行走在义的大道上。当他们得志时,应与民共行正道;不得志时,也应坚守自己的原则。他们的品格要求极高,无论是富贵、贫贱还是面对武力,都不能动摇他们的信念和决心。
三、对比与例证
景春所推崇的是以权势威慑天下的人。孟子却强调内在的道德价值,而非外在的成就。例如,《宋书》中的龚颖,面对威胁仍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屈服于敌人,这正是孟子所倡导的“威武不能屈”的精神。
孟子此句传达了对理想人格的界定:真正的“大丈夫”应以仁义为根基,面对逆境时仍能保持气节,而不是依赖权谋或威势。这样的人在孟子心中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他们不会因为外界的诱惑和压力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这种精神追求,体现了人类的高尚情操和坚定信念,也是我们今天应该学习和倡导的。
上一篇:明朝北京城里的流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