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为何不称帝?又为何反而拥立年仅6岁
【奇技网独家分享】介绍多尔衮称帝之谜:为何拥立仅六岁的顺治?一篇深度好文,带您探究历史的真相。
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皇太极驾崩五日后,多尔衮在三官庙召集重臣,商议皇位继承大事。彼时,多尔衮本有最大机会成为最高权力继承人,但历史背景已和努尔哈赤时代截然不同。皇太极十七年来的经营,使得皇太极的儿子成为众望所归的皇位继承人选。其中,豪格——皇太极的长子更是备受瞩目。他不仅战场经验丰富,甚至比十四叔多尔衮还要年长三岁,更重要的是他拥有皇长子的身份优势。
豪格与多尔衮并肩作战多次,虽然战场上并肩作战的他们,但在争夺皇位的战场上,叔侄间似乎并未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多尔衮面临的是两大势力——支持豪格的多方势力和他自身支持的势力之间的较量。皇太极生前自领的两黄旗将士与多尔衮的三兄弟所属的两白旗关系紧张,若多尔衮强行继位,势必引发激烈反弹。这一较量已经到了剑拔张的地步。
会议伊始,两黄旗八大臣中的索尼与鳌拜便坚决提出应立皇子继位。多尔衮虽试图暂时平息争论,但他面临的压力和反对声越来越大。英王阿济格与豫王多铎提议多尔衮继位时,多尔衮选择了沉默。代善和多铎的提议却让多尔衮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的多尔衮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强行继位可能引发激烈冲突,后果难以预料。
然而多尔衮心中的悲愤更为深重。他的母亲曾被迫为皇太极殉葬,年轻的她遭受的种种痛苦与不幸让他对这个皇位更加执着。历史证据显示,多尔衮曾怀疑皇太极的权力是抢夺而来。如今,眼见皇位触手可及却不得不拱手推让给皇太极之子更是让他愤愤不平。于是他在面临巨大压力下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推举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继位。这一决定震惊众人,也让豪格和多尔衮心中的不满与悲愤愈发强烈。在这场关乎大清国未来的重大决策中,多尔衮展现出了他的智慧与决断力。他不仅成功稳定了局势还为自己赢得了声望和权力。他选择了年幼的顺治作为皇帝并承诺辅政直到其成年这既展现了他的责任心也凸显了他的政治智慧这也使得他最终获得了大权而不是引起进一步的混乱或冲突。最终他成功避免了激烈的权力斗争确保了清朝的稳定发展并为后来的康熙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权力斗争的复杂性也展现了多尔衮的智慧和决断力使他成为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历史的新视角和新思考。在历史的舞台上,多尔衮与豪格这两位角色上演了一场令人扼腕的较量。尽管多尔衮最终在这场角力中崭露头角,成为无可争议的成功者,但实际上,他与豪格在心灵上均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可谓两败俱伤。
昔日,多尔衮与豪格虽未至亲密无间,但至少并肩作战,共御外敌。权力的诱惑与争夺令他们逐渐走向对立,最终演变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这一切的转变,既令人叹息又令人深思。
福临登基后,多尔衮独揽大权,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次奇怪的军事行动后,多尔衮晋封为摄政王,开始全面掌管事务。所有亲王、贝勒、贝子被剥夺了部务管理权,工作全权交由各部尚书负责,而这些尚书们只对摄政王负责。这种权力集中的态势令人震撼。
豪格,曾经的“贤王”,却在多尔衮的权势下遭受重重打击。一次莫名其妙的检举使得豪格被废为庶人,其忠诚的部下亦遭到残酷的打击。尽管后来豪格得以重新崛起,对抗张献忠,但在凯旋而归后却再次获罪被幽禁。最终,豪格在幽禁中离世,其死因成谜,有人认为他是被受过训练的大明锦衣卫人员所害。这一切的斗争与恩怨几乎与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国的覆灭紧密相连。
多尔衮的命运亦充满波折。他在年仅三十二岁时便成为大清帝国的真正领袖,率领大军直扑北京,一时间风头无两。所有在中国社会与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要么成为他的部下或棋子,要么被他消灭。豪格死后仅仅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多尔衮便突然离世,令人扼腕叹息。他的恩怨情仇与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国的覆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而又充满变数的历史画卷。这两位人物的命运似乎都在命运的漩涡中挣扎,最终未能幸免于难。他们的命运究竟如何?这仍然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历史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