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遇难人员或不知定位仪能求救

大明星 2025-04-02 15:34www.198689.com大明星

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四名野外调查人员在云南哀牢山英勇牺牲之后,这个中心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们的遗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样的装备和食物是否足以应对哀牢山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多变的气候?是否能为队员们提供足够的保障?对此,记者多次联系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但他暂时婉拒了媒体的采访。

这四名队员的经验是否足够,他们的装备是否齐全,单位是否存在管理漏洞,以及自然资源调查的规范性问题,都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记者采访了一位有着二十多年地质调查经验的专家龚波,以深入了解野外勘探的现状和规范。

据了解,这四名遇难队员曾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服役,来自不同的地方,包括江西、重庆、四川宜宾以及昆明。他们被临时抽调参与此次哀牢山的野外作业,却不幸遭遇意外。

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拥有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多变的气候。公开资料显示,武警黄金部队曾在此进行探矿采样的工作。转隶组建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负责管理全国的专业地质调查中心,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便是其中之一。

对于4名调查人员是否具备丰富的野外勘探经验的问题,各方存在不同的看法。有资深地质专家指出,虽然他们可能拥有丰富的野外生活经验,但对哀牢山的自然地理特点和气候变化可能了解不足,危机和应急意识有待提高。

据接近该调查中心的人士透露,这四人于2018年进入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从事自然资源调查工作,参与了一两年的野外勘探,并接受过一些基本的仪器操作和野外安全培训。但此次行动并没有为他们配备专门的背包、冲锋衣、登山鞋等装备,也没有对天气和线路进行预先的分析与研判。甚至他们使用的RTK设备,虽然知道是用于定位样地坐标的,但并不知道它在途中还有定位和求救功能。

这些疑问和困惑,记者再次致电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党委书记范忠禹,但依然没有得到回应。多名自然资源调查领域的专家强调,自然资源调查本身是一项具有危险性的工作,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充分的准备。对于这四位英勇牺牲的队员,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同时呼吁相关部门深入调查事故原因,完善安全制度,确保每一位队员的安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云南大红山铁矿会战中,数千名地质队员深入哀牢山原始森林,进行艰苦的地质勘查工作。其中,云南第九地质队的一支小队在会战期间不幸牺牲了34名职工,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为39岁。这场悲剧让我们深感痛惜。

对于这次哀牢山的样方调查,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有着20多年地质调查经验的龚波介绍,自然资源调查包括森林调查、地质调查和物种调查等,它们都有其特定的技术和方法。本次的样方调查是在选定的区域内进行植物群落数量的调查和数据采集。而地质调查则更注重于“线”的调查。

关于这四位调查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经验,龚波表示,他们所在的部队之前从事地质勘探工作,转入单位后也继续从事相同领域,应当说是专业对口的。但这次悲剧的发生,可能源于对野外工作的难度和风险的预估不足。他们可能没有充分预料到山中变幻莫测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所带来的挑战。

关于他们携带的物资和装备,虽然网友有很多猜测和质疑,但龚波表示,单位会配发各种野外装备,包括背包、雨衣、羽绒服等,并且不存在克扣资金的情况。很多人为了轻装前行,可能会选择不带一些较重的装备,比如雨衣。但这次事件中,很多人对4人携带的RTK设备为何失效感到困惑。RTK设备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定位仪器,能够实时传送数据并准确定位。据报道,4名调查人员携带的RTK设备进山后并未被打开使用过。

关于他们为何会迷路以及失温的原因,龚波推测可能是因为天气恶劣,罗盘失灵,导致他们无法确定方向。在寒冷的天气中,为了保持体温,他们可能绕圈跑,最终体力耗尽倒下。对于为何他们没有选择下山的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山势的复杂性和危险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野外作业中,补助和物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接近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的人士表示,单位会给队员一定的补助,并且食物和水由个人自行准备。但为何这四位调查人员在进山前购买的食品似乎并不符合长时间在山中逗留的需要呢?这可能是一个让人不解的问题。

根据龚波的经验,外出进行地质勘探时,一般不会在野外露营露宿,因为晚上在野外露营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因为特殊情况需要在山中留宿,他们会迅速寻找露营地,如山洞、岩墙等安全地点,并搭建简易的住所。晚上会有人值夜以防万一。因为一旦火熄灭,人就容易失温,所以保持体温是非常重要的。

这次哀牢山悲剧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野外工作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还需要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以及对生命的珍视与尊重。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这次事件的原因和教训以期在未来的工作中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龚波表示,高科技产品在原始森林的实用性有时会受到限制。例如,RTK设备可能无法接收到信号,因为原始森林与开发过的森林环境不同。如果基站距离过远,即使开启也无法接收信号。那么,针对自然资源调查这一重要工作,是否存在行业规范呢?

实际上,对于自然资源调查,国内已经存在一系列规范和标准文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以地质调查为例,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制定的《地质勘探安全规程》于2005年5月1日实施,对地质勘探单位的制度健全和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该规程强调,地质勘探项目组在出发前或变换工作地区前,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确保他们熟悉工作地区的人文、地理和危险因素,掌握野外生存、避险和应急技能。地质勘探单位还需了解和掌握工作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和安全情况,并及时向野外从业人员告知安全信息和预防措施。应配备野外生存指南、救生包、无线电通讯设备等装备。

在森林资源调查方面,也有相应的技术规程。例如,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员制定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于2011年6月1日实施,对森林调查范围、内容、调查准备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尽管有这些规范和标准,野外自然资源调查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龚波告诉记者,对于野外自然资源调查工作,目前没有强制性的规定,而实际工作情况千变万化,难以完全按照参考书籍中的做法进行操作。更依赖于专业人员的经验,所谓的“传帮带”尤为重要。

在野外调查工作中,经验丰富的老地质人员会反复叮嘱年轻人注意事项,甚至会检查他们的装备。根据长期地质工作的经验,无论作业时间长短,他们都会聘请当地向导陪同,这已经成为内部的铁律。向导熟悉当地地形,知道何处适合扎营,并且一般具有较强的野外生存能力。

最近在哀牢山发生的4名调查人员遇难事件,无消息或证据表明他们聘请了当地向导。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正在处理善后事宜。该中心及上述单位的官网已经变为灰色,以表达对4名野外地质调查人员的哀悼。这一事件也再次提醒我们,野外工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上一篇:慈禧最贵的一顿饭吃掉整个北洋军师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