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五子良将”之一徐晃怎么死的
徐晃:曹魏的勇将与智谋
徐晃,位列三国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中,不仅是一位勇猛的战士,更是一位富有谋略的将军。他的生涯中,跟随曹操征战南北,为曹魏的建立屡立功勋,深得曹操的器重。关于他的离世,历史却留下了两个谜团。
徐晃的生涯起始于河东郡小吏,因随车骑将军杨奉讨伐贼寇有功,被升为骑都尉。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徐晃眼见大将军韩暹与卫将军董承之间的争斗日益加剧,他劝杨奉归附曹操。这一建议得到了杨奉的认同,也为徐晃自己打开了新的篇章。
公元197年,当曹操保护着汉献帝准备迁都许昌时,杨奉在韩暹的挑拨下反悔,出兵劫驾。在这场混战中,徐晃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趁机投奔了曹操。自此,他成为曹操麾下的一名忠诚的战将。
徐晃转战南北,为曹魏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攻打卷、原武两地并成功破之,被拜为裨将军。随后,他与曹操一同攻吕布,成功降服吕布的将领。在河内,他更是与史涣一同斩杀眭固。
关于徐晃的武器,历史记载他以开山大斧为主,但在某些战斗中,他也使用刀。在攻打袁尚时,他成功斩杀大将汪昭,记载中就是“一刀斩汪昭于马下”。但除此之外,他更多地使用的是开山大斧。
他与关羽的关系也颇为引人注目。尽管两人各为其主,但似乎有着不错的私交。这也使得他们的死法似乎有着某种巧合。关于徐晃的葬身之地以及他的死因,历史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为他的生平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徐晃的一生充满了战斗与荣耀,他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也是曹魏的忠实战将。他的智谋和勇气为曹魏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生涯,如同一部充满战斗与荣耀的史诗,令人敬仰。斧顶不可过于厚重,过厚则重量倍增,对于练斧者来说,需要拥有强大的臂力才能得心应手。短柄双斧,其柄长不宜超过肘部,这种设计专为步战而生。因其斧头较大,刃呈月牙形,斧顶薄如板状,故又名板斧。许晃所持之大斧,曾在战斗中与许楮、关羽等名将交锋,难分高下。
关于徐晃的死亡原因,有着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徐晃在进攻孟达时,被孟达射中额头,虽经众军抢救并取出箭头医治,但当晚仍不幸离世,享年五十九岁。另一种说法则是徐晃是病逝的。作为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徐晃一生战功赫赫,曾在多个战役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解樊城之围的战斗中,他率军一举击退蜀军,立下了大功。魏明帝时期,徐晃因病去世。
至于徐晃的墓,位于许昌市东约二十公里的张潘镇城角徐村东北一公里处。徐晃的坟墓虽然曾经受到战火的摧残和盗墓贼的侵扰,但幸好被保存了下来。相比之下,有些墓地则因为种种原因而消失无踪。徐晃墓地的保存状态已经算是相对较好的了。
徐晃作为历史上的名将,他的战功和生平事迹令人敬佩。他的离世和墓地的变迁也引人深思。对于我们来说,应该珍惜并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这些先人的足迹得以传承。也应该铭记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