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要佩玉玉佩还能用做哪些你想不到的
玉佩,一种古老而富有魅力的配饰,究竟是何物呢?简而言之,玉佩是服饰的一部分,一种用以装饰衣物的饰品。同样是装饰衣物,提升气质或是展示财富与地位,为何只有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玉佩品种,衍生出了纷繁复杂的玉佩文化?与其他文明使用项链、项圈等饰品的目的有何不同?
这一问题引出了国学爱好者的热情讨论。他们强调,古人对玉佩的热爱并非仅因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据说,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与玉石的五种特征相契合,更与儒家思想相呼应。古人有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考古发掘显示,早在红山、良渚等原始文化繁盛的初民时代,先民们已有以玉为饰的传统。而“玉有五德”之说,却是在玉文化相对低谷的周代才被提出。这表明,这一说辞是后人附会于前人的玉石文化。当下,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说法十分流行,甚至被部分追求高端文化的人奉为圭臬。
玉石商客们则提出新的论据。在《礼记·玉藻》中记载,凡是君子都会佩玉。佩玉的目的在于,无论走路还是坐车,动作和姿势都要温文尔雅、不紧不慢。玉佩撞击发出的声音能提醒佩戴者行为的光明磊落。听起来虽有道理,但我们不禁要追问: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选择金银等材料制作发出悦耳声响的配饰呢?
显然,玉佩所发出的声音只是其附加效果,而非基本功能。事实上,玉佩的主要功能还是带有炫耀性质的装饰品。从旧石器时代的出土器物到如今的古玩市场,真玉假石都可以作为佐证。玉佩还有一项常被忽视却极为重要的附加功能——镇压衣物,使之与身体服贴。玉佩由古人生产生活中的石器演变而来,如韘和觽等工具。随着对玉与石的不同性质和玉的稀缺性的认识,玉器逐渐变成礼器和装饰品。到了细石器时代到商代末,出现了各种形制的玉器以及玉文化的繁荣时期。组佩的流行始于这一时期。即使到了玉文化相对低潮的西周时代,玉佩仍然作为服装的重要配饰出现,这一时期服装的特点转变为遮蔽全身的宽袖大袍样式。为此适应新服饰特点的需要而出现的便是组佩玉佩的出现适应了新服饰的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气候的变迁悄然发生,西周时期便迎来了一个寒冷期。这一变化深刻影响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不仅改变了王朝的兴衰更迭,还影响了人们的服饰与配饰选择。
凛冬的脚步促使周人制定了周礼,以治理刚被征服的中原地区。史学家甚至将这一寒冷期的到来作为“周革商命”的王朝更迭的重要因素。但除了历史的记载,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一变革背后的原因。那就是为了适应寒冷的天气,古人的服装也随之变化。周人的宽袖大袍不仅是为了展现庄重肃穆的形象,更是为了在宽大的衣袍里添加更多的衣物来抵御寒冷。随着纺织技术的限制,这种服装的保暖效果并不理想。古人开始寻找新的保暖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玉组佩应运而生。
当时急需衣物御寒保暖的古人面临的问题是先进的织机尚未发明,商周时代的先民们无法织造出足够宽大的纺织物。于是,他们开始发掘商代玉佩的另一项功能——镇压衣物。类似的组佩在远古文化遗址中也有出土,但那时的玉佩更多地起到装饰、显示身份以及充当宗教活动的道具等作用。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纺织技术的不足,玉组佩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服饰配件,用以压制衣物因幅宽不足而导致的漏风问题。
玉组佩又名“杂佩”、“佩玉”,是春秋战国时盛行的由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悬于身上的佩饰玉。这一时期的玉组佩达到了极盛,随着汉代的纺织技术突破,玉组佩的功能逐渐减弱并走向消亡。南北朝、唐宋元等朝代虽有偶有出土,但在当时社会中并不具有较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玉佩的佩戴方式也有其特定的讲究。从玉佩的几种基本功能来看,它必须是佩戴在衣物外面,不与皮肤接触的。如今部分民间收藏家和玉石爱好者为了让玉器产生所谓的“包浆”效果而贴身佩戴玉佩,这与古人的佩玉之俗相比,或许有些误解。古人在佩戴玉佩时更注重其装饰和身份显示的功能,而非单纯的保暖或美观。他们佩戴玉佩是为了展现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同时也为了镇压衣物,使其在寒冷的天气下更加得体。因此我们在欣赏和收藏玉佩时也应该尊重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理解其真正的价值所在。更多关于玉佩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请关注奇技网频道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