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来源于天文计算,过年是古人算卦算出来的
今日是大年三十,向全网的朋友们献上最诚挚的祝福: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说起大年三十,或许你对“年”这个时间名称的量词有所不知。其实,它的起源与天文测算息息相关,你或许难以置信,但过年与古代的算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让我们先来探寻“年”与“卦”这两个字的造字方法和含义。在甲骨文中,“年”写作秂,上面是禾,下面是人,意味着谷物成熟,人们将其收获回家。年景或年成即指庄稼的成熟状况。由于庄稼成熟在秋季,古人为了庆祝丰收,在收割完庄稼后举行庆祝活动。最早的时候,年节定在农历的九月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武帝时期,经过司马迁的建议,制定了《太初历》,恢复了以一月一日为岁首的传统,也就是现今的夏历。
这个“年”并非随意庆祝,而是由时令节气推导出来的。在古代,以农业立国的背景下,时令节气的掌握至关重要,以便人们能够把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最佳时节。那么,这个时令节气是如何测算出来的呢?这就涉及到古代的天文学算卦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算卦并非现今所理解的算卦,而是古代的天文学。
卦字的字形中,圭是一个天文台,卜是天文仪器。通过在天文台上标记太阳运行时投射在地上的影子来测定时刻。如何测量呢?就是将每个日出日落各个时段的太阳投射在天文台上的刻度记录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测算出太阳周行的规律,从而找到太阳绕地球一年的时间,确定春夏秋冬节令规律,用以指导农业生产。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先进的天文仪器日晷出现。日晷的圭盘上刻有12个时辰,圭盘上的铁针表示时间刻度的指针,通过投影的位置来确定时辰。每一时辰段里刻有8个分格,每一个分格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最早掌握天文学的乃是巫师。在古代,巫师地位尊崇,如周文王曾向巫师问卦。而《周易》作为国家利器,曾不可示人。老子作为周王室的守藏史,肯定读过包括《周易》在内的《易经》。孔子多次向老子问道,但一直未能得观《周易》全文。直到特定历史事件后,《周易》才得以被观览。
《周易》是测算天地自然万象变化与人的吉凶祸福的书籍。卦是各种现象的呈现情况,爻是变化。所谓算卦就是预测自然万象产生变化原理,用以指导人类生活。卜是用龟壳占卜,筮是用竹、草占卜。当占卜术流传到民间后,被赋予神秘色彩并被邪佞之人利用后,才变得诡异神秘。
节气源于天文计算,“过年”这一概念则是古人通过算卦确定的。中华民族的春节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凝聚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