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个才华横溢的人,为何会成为古代风俗业
管仲:春秋时代的治国巨匠与意外的青楼传奇
在波澜壮阔的春秋时代,一代贤相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威名远扬。这对君臣的佳话,成为后世治国者的楷模,让那些心怀天下之士以管仲为榜样。
让人颇感尴尬的是,这位名垂青史的政治家,竟然与妓院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误解,甚至得到了诸如纪晓岚等历史学者的认同,并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有所记载。
那么,为何管仲会被公认为是妓院的祖师爷呢?
这一说法的源头,来自《战国策》中的一段记载。书中提到齐桓公宫中开设了7个市场和700个妓院,国人对此颇有非议。为了替齐桓公掩盖过错,管仲故意营造了三归之家的奢华景象。
后世学者结合齐国国情,认为管仲此举有三个目的:一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通过开办官妓收取“花粉税”;二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解决单身汉需求、保护妇女并安置俘虏女性;三是为齐国招揽人才,以此吸引各地贤士助齐桓公称霸。
对于管仲是否是妓院祖师爷的说法,后人亦存在诸多异议。
《战国策》中的那段记载并未明确表明开设市场和妓院是管仲所为,也未交代这一决策是否出自管仲之手。很有可能是齐桓公自己的决策。
即便管仲修筑了三归台,也不能证明其中开设了妓院。史学家们对此进行考证,认为“三归”可能指的是家业田产或封地,而史书中并未明确记载管仲在三归台开设妓院。
《周礼》对“女闾”的解释以及庞大的妓院规模也存在疑问。如此大规模的官妓从业者,对于人口稀少的齐国来说,似乎并不现实。
无论是《国语》中的记载还是纪晓岚的推断,都存在断章取义、曲解之嫌。作为春秋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思想家,管仲恐怕怎么也想不到,他会以这种方式被后人铭记。这一误会无疑让管仲的形象略感尴尬。这也反映出历史传承中的种种复杂与多元,需要我们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去解读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