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展翅幞头的官帽怎么来的?作用是什么?
在历史的长河中,宋朝的官员们所佩戴的展翅幞头,是人们熟知的一种官帽。传言其由宋朝的开国皇帝为了阻止朝臣在朝会时私下议论朝政而设计,然而这更多的是后人的想象与演绎。
实际上,这种展翅幞头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幞头。
幞头,最初只是一个黑色的方形织物,有四个角,盖在头顶后,两角在后面打结下垂,另外两角反折到头顶打结固定,因此也被称为折上巾。随着时间的推移,飘垂在后面的幞头角逐渐成为了装饰的重点,人们对其进行各种夸张改造。
到了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幞头的两脚形状变为或圆或阔,且周边用丝弦、铜丝或铁丝做骨架,衬以纸绢,形成了能够翘起的硬脚,被称为翘脚幞头。这种幞头在五代时期非常流行。
到了五代后期,硬脚逐渐变得平直,更加美观。而宋朝时期,幞头得到了进一步的固定和夸张化。人们将幞头脚称为幞头角,这种横直平展的幞头被称为展角幞头。它的展角不仅可以随时装卸,而且从实际的结构功能演变为装饰和彰显身份的结构。
这种展角幞头并非官员上朝时的专用帽子,而是上下通用的帽子。从天子、皇太子到百官、乐师、仪卫、戏子,几乎任何人都可以佩戴。看来展翅幞头为防止交头接耳的说法并不成立,也并非赵匡胤发明创造。
古人对冠帽非常重视,因为冠帽不仅是礼仪的象征,更是身份的标志。幞头从中国民间的实用包头巾起步,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的特点。它的虚实动静结合、平衡中求变化、脱戴方便、华贵而又活泼的特点,使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冠帽。
关于展翅幞头的流行,其实只是时代发展趋势的体现,并没有什么牵强的寓意。我们在欣赏与探究它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时,不必过分追求其背后的象征意义。这一帽饰的演变过程,本身便是一部丰富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