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炮,打的炮弹都是实心铁球吗?
让我们澄清一个误解:古代的火炮并非只发射实心铁蛋。实际上,中世纪的射石炮所发射的弹丸是圆形的石弹,这是投射武器的一种。这些武器通常由铁或铜制成,弹丸和通过炮口装填。巨大的射石炮常被用于攻击敌方的城墙。
在诞生之前的17、18世纪,欧洲各国的火炮大多使用实心弹,也就是所谓的“铁球”。那个时代的火炮并非只使用实心弹一种弹药。霰弹、、榴霰弹等也广泛应用于战场。其中,实心弹因其成本较低、应用范围广泛而备受青睐。十几斤重的铁球发射出去,一旦命中密集的线列步兵阵型,其杀伤力不可小觑。
当时,曲射火炮和臼炮刚刚问世,虽然它们具有较低的命中率和必须使用当时昂贵且极不稳定的才能发挥威力的特性,但这些新式火炮并不如平射的步/骑兵炮实用。那个时代的炮兵标准弹药就是实心弹,它们主要用于攻城和水战,具有较远的射程和强大的破坏力。
古代火炮的炮弹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心且不易破碎的炮弹,称为实心弹。它们主要用于攻城和水战,射程较远,传说能够一发入魂,通常由实心铁球和花岗岩石球制成。
另一种是易碎的炮弹,它们分为实心或空心。实心的炮弹通常由砂岩球和瓦球制成,主要用于杀伤人员。这类炮弹在装填时是一个整体,出膛后就会碎成大小不一的碎片,类似于大喷子。而空心的炮弹则是铁壳加装,到达落点后爆炸,与实心的炮弹不同,空心炮弹可造成二次伤害。
大炮的真正用途并不仅仅在于其杀伤力。在近代陆军成型前,大炮的威慑力远大于实际杀伤力。例如,在明末的宁远之战中,大炮的发炮声吓到了努尔哈赤的马,导致马蹦跳并甩落努尔哈赤使其受伤。这个例子表明了大炮的威慑力和象征意义。实际上,大炮的声音能够震慑马匹,只要大炮一响,不管哪家的马都会受到惊吓。在之前的历史时期,大炮的象征意义往往大于其实际效用。拿破仑将小型野战炮带入战场,才真正让大炮成为战争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