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何会选择帮助朱元璋?他起到了多大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个被誉为帝王之师的人物,他的名号足以震撼天下——刘伯温。有人说,谁得刘伯温,谁就能得天下。这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刘伯温卓越才智的肯定。
在风雨飘摇的元末,刘伯温是一个在苦难中浸泡,内心无比强大的帝王师。他不仅在文坛上享有盛名,更在政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他的政治抱负一直难以实现,眼睁睁看着国家走向危局,自己却无法施展才华。
朱元璋,这个造反派领袖,在遇见刘伯温之前,虽然有着坎坷的经历和坚定的决心,但对于建立自己的帝国仍显得迷茫。他的部队打到刘伯温的家乡时,刘伯温似乎并不在意,因为他那时只是一个在家乡写书的读书人。他对哪支造反派占领了自己的家乡似乎超然物外。
当有人向朱元璋举荐了刘伯温,朱元璋开始对这个名字产生了兴趣。他邀请刘伯温加入他的阵营,但刘伯温一开始并不为所动。那时的刘伯温是一个对元朝忠心耿耿的官员,虽然他知道元朝已经日落西山,但他并不愿意背叛自己的国家。
随着邀请的持续,刘伯温开始思考。他是一个有着强烈功业心的人,儒家的经世思想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在元朝多年的挫折和年老的困境并没有消磨他的斗志。他终于决定与朱元璋见面。
第一次见面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进展,但第二次,朱元璋让刘伯温作了一首令他极其满意的诗作。第三次,刘伯温更是向朱元璋进献了二九之谋策。这时,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惊喜和狂喜无法形容他的心情。
如果那首诗只是展现了刘伯温不同于一般读书人,那么他的十八策更是把朱元璋那懵懂的野心具体化、实践化、执行化。可以说,刘伯温的十八策为朱元璋平定天下提供了战略性的指导。如果没有刘伯温,朱元璋也许仍能建立明朝,但绝不会如此顺利。因为刘伯温给予的不仅仅是建议,更是一种战略性思维的启迪。他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朱元璋通往帝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