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归降清朝,而不是加入李自成的大
【风趣网独家报道】介绍吴三桂降相,背后的故事引人深思
当我们提及吴三桂降清,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真正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后,我们会发现,吴三桂的决定并非仅仅因为美色冲动。作为一个镇守边疆的大将,军队的重要将领,吴三桂是个极具智慧的人物,绝非轻易被美色所迷之辈。“冲冠一怒为红颜”似乎只是茶余饭后的八卦话题,而真正让他做出降清决定的背后原因更为复杂。
在崇祯帝在位时期,吴三桂勇猛抗清,备受皇帝赏识,赐有尚方宝剑。随着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尽,吴三桂失去了靠山。此时的他面临两条道路:归顺李自成或是降清。
从当时的民族情感出发,吴三桂选择归顺大顺政权似乎是理所当然。事态的发展让吴三桂看到了大顺政权的不足。李自成军队攻占北京后,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导致京中人心惶惶。这一行为无疑触及了包括吴三桂在内的地主阶级的利益。
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李自成政权在京城的行为,无疑加剧了这一矛盾。大顺政权逐渐出现的军队涣散、弊端浮现等问题,以及未能实现的“均田免粮”旗号,都使得大顺政权逐渐失去民心。
而在清朝对吴三桂的招揽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早在崇祯十六年时,吴三桂的舅舅已经降清,并通过祖大寿表达过招揽之意。而吴三桂看到李自成政权的情况后,更加坚定了降清的心意。
对吴三桂来说,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远比满、汉之间的问题更为重要。归顺李自成后的利益结果,可能并不如降清来的好。另一方面,他看到舅舅祖大寿两次降清仍受礼遇,也让他对降清有了更多的信心。
综合考虑之下,吴三桂放弃了挣扎,选择了依附清朝。清朝定都北京后,更是封他为平西王。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禁为吴三桂的智慧与抉择而赞叹。他的决定背后,是深思熟虑与权衡利弊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