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赵光义杀了哥哥赵匡胤夺取的皇位
宋太宗赵光义,作为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其实原名叫做赵匡义。他的名讳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一些变迁。为了避讳宋太祖的名讳,他后来更名为赵光义。出生于公元939年的赵光义,字延宜,于公元976年接掌大统,随后改名为赵炅。
赵光义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和胆识。在儿时的游戏中,他总能令其他孩子畏服。在陈桥驿兵变中,他与众人一同拥立哥哥赵匡胤为帝。赵匡胤登基后,赵光义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功绩,一路升迁,被封为殿前都虞候、大内都部署等要职。进占太原后,更是被封为晋王,地位显赫,位列宰相之上。
公元976年十月的一个深夜,病重的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弟弟晋王赵光义议事。据传闻,当时烛光下的赵光义突然起身离席,似乎正在躲避什么。接着,人们听到赵匡胤用柱斧戳地的声音,并伴随着一声大喝。第二天清晨,赵匡胤逝世,赵光义继位,被称为太宗。这就是有关赵光义继位的一段历史。
赵普是宋朝开国初年的宰相,深得赵匡胤的信任。在开宝六年,因为擅权纳贿,他被太祖免去宰相职务,并调离京城。在拿出所谓的传位密诏后,赵普再次成为太宗身边的红人。密诏的真实性引人猜测,有可能是赵普为了拍马投机而制造出来的。面对野心勃勃的皇弟和一个年轻寡妇的皇后,恐惧之下,皇后只能说出一句“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宋皇后承认了既成的事实。
太宗即位后,宋皇后的待遇却大相径庭。她被称为皇后期间并未享受到应有的待遇。更令人震惊的是,《太宗本纪》中提出了许多疑问:太宗为何匆忙改变年号?为何对待兄弟赵德秀等人如此迫害?太祖的次子武功郡王又因何自杀?这些疑问似乎都与太宗的皇位继承有关。这些疑团至今仍然困扰着历史学家们。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和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秘密和线索。尽管历史上的争议依然存在,但宋太宗赵光义的传奇故事仍然吸引着人们去探寻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