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强制学生买平板
近年来,中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育领域中的公平性,特别是在电子设备购买问题上。针对学校以任何形式强制学生购买平板电脑的行为,教育部门实施了严格的政策禁令。这一决策背后,有着坚实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坚定地维护教育公平,明确禁止学校通过变相收费来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与此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育收费管理的意见》,在2020年再次强调了这一立场,明确指出不得强制或暗示学生购买指定的电子产品或学习软件。在这一大背景下,各地教育厅也积极响应,将“平板教学”相关的乱收费问题列为专项整治的重点。
尽管有这些明确的法规,仍有一些学校变相收取费用,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比如以“智慧课堂”或“信息化教学”的名义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捆绑收取设备费及软件服务费。这种行为不仅加重了家长的负担,还可能加剧城乡和贫富家庭学生的教育资源的差距。据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占比高达67%,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设备支出压力尤为显著。
对此,学生和家长们需要保持警惕,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首要的是保留证据,如学校通知和缴费记录等。若遇到不当行为,可以通过多渠道进行维权。例如,向学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投诉,拨打教育部监督电话或12391举报平台,甚至通过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进行实名反映。如果确实需要使用平板,可以根据《中小学教学装备管理办法》要求学校提供公用设备或者申请自带符合技术标准的二手设备。
近年来,已有一些典型的案例浮出水面。例如,安徽某中学因强制购买高价平板被国务院督查组通报并清退违规收费;浙江某小学要求租用指定品牌平板的做法也被家长举报后叫停。这些案例都显示出教育部门对于维护教育公平和消费者权益的坚定决心。
政策趋势也愈发明确。在2023年的《数字化战略行动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由财政经费保障,不得转嫁成本给学生家庭。对于违规收费行为,未来的问责力度将持续加强。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家长有具体的遭遇和投诉需求,建议优先向当地教育局提交书面投诉,并提供如班级群通知、缴费收据等关键证据。通常情况下,投诉者在10个工作日内就会得到书面答复。我们期待教育环境越来越公平,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