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关羽兵败身亡 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奇技网摘要发布:介绍关羽兵败身亡之谜——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图文并茂】
曹操在三国争霸的舞台上频频施展策略,关羽亦不例外。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挥军北伐襄樊,势如破竹,水淹于禁七军,威震华夏。曹操调集大军支援前线,甚至抽调张辽前往居巢支援襄樊。《易经》中的“亢龙有悔”似乎在预示关羽的命运。
关羽此时并未见好就收,革命形势大好,他决心趁热打铁,抽调后方军队围攻襄阳、樊城。他的决策源于其性格——高傲自负、志在必得。他渴望将襄阳、樊城收入囊中,并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一壮举。东吴的伪装也促使他做出了这一决策。吕蒙接替右部督职位后,主张武力夺取荆州,不仅说服了孙权,更制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伪装自己以麻痹关羽。
关羽得知吕蒙病重休长假,新任荆州军务的是陆逊时,误以为局势已向他有利发展。陆逊的来信更是让他放松警惕,信中的内容充满了拉关系、拍马屁的意味,让他误以为后方无忧。于是,他抽调了大批后方军队到前线。
关羽的军队需要后勤供应,这依赖于荆州后方的干部,如南郡太守麋芳和驻守公安的将军士仁。这两人与关羽关系紧张,对关羽的命令常有抵触。关羽得知他们在提供军资上出错或不听将令时大为震怒,当场宣布要严惩不贷。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命运已悄然改变。
在关羽围攻襄樊之时,反对他的势力已经结成联盟对他进行围攻。其中出手最狠的是江东集团的带头大哥孙权。孙权务实而坚定,他的立场始终围绕着东吴的利益。在刘备与曹操激战正酣之际,孙权的选择将决定战局和政局的走向。他选择在背后向关羽下手,让许多人对他产生了质疑和批评。
孙权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除了受到吕蒙等人的影响,更是因为关羽的策略失误激怒了他。孙权曾试图与关羽联姻,向关羽求婚,希望与关羽结成儿女亲家。作为当时的三巨头之一,孙权此举无疑给了关羽极大的面子。然而关羽却丝毫不给孙权面子,让他的心中埋下了对关羽的怨恨和不满。因此当机会来临时他决定背后一击让关羽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一事件也成为了决定三国历史走向的重要节点之一。关羽的傲骨与决断:拒婚背后的深层逻辑
关羽,这位豪杰不仅武艺超群,更在政治策略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当孙权提出联姻的提议时,他不仅断然拒绝,更是对孙权的使者予以严厉的责备。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他早已洞悉政治的联姻不过是权力间的交换与人质的博弈。
对于关羽而言,看透政治婚姻背后的复杂性与风险性,他担忧若应允婚事,女儿或许刚刚踏入洞房便成为政治斗争的棋子。即便他明白其中的道理,处理方式或许可以更讲究策略。毕竟,大家都是玩政治的,直接辱骂使者无疑使孙权颜面扫地,可能为此埋下仇恨的种子。
打狗还需看主人,关羽深知这一点。他知道他的行为无疑是对孙权的不敬,甚至可能激怒对方。对于关羽的性格特点,陈寿评价较为中肯——善待士兵而轻视士大夫。这一特点在他的行为中多有体现。
尽管他对待士兵仁慈,善待俘虏的士兵更是考验他的决策智慧。当关羽擒获于禁七军三万多人时,他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这些俘虏?杀光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但关羽却选择留下他们的性命。他用实际行动践行刘备集团的“仁义”,即便是增加负担,他也选择人道的方式对待他们。在他看来,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出来混都不容易,应该留他们一条性命。
对待大规模的俘虏,关羽的选择体现了他的远见与智慧。他没有选择屠杀,而是把他们押送到后方。这样的决策不仅体现了他的军事智慧,更展现了他的仁爱之心。这样的决策也使他得罪孙权。在那个时代,人口稀少,经济遭受破坏,任何资源都显得宝贵。关羽的做法无疑打破了孙权的期望与利益链。但正是这样的决策与性格,让民间对刘备与关羽有所美化与尊崇。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代背景下,关羽用他的决断与智慧展现了他的傲骨与独特之处。他的决策与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更是为了道义而战。他不仅是一个英雄豪杰的形象体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战争残酷性、利益冲突与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在其中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道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