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全球卫生事件中,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再次牵动了亿万人的心。国家卫健委于1月20日发布了一号公告,正式将这一疾病列为乙类传染病,并采取严格的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这一决定表明了其潜在破坏力的严重性,绝对不容忽视。
历史上,人类与病毒的抗争从未停止。从14世纪的黑死病到美洲大陆的天花,再到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这些传染病都曾是人类的噩梦。这些疾病无论是对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一视同仁,无情地夺去生命。就如历史上的清朝皇帝们,虽拥有最好的医疗条件,但在面对天花时,也束手无策。同治皇帝就是死于天花的一个例子,他的死因并非如电影中所述因逛青楼感染梅毒,而是实实在在的天花。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最早掌握种痘技术防治天花的国家。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古代中国就已知道痘疮的预防方法是种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掌握了这种防治技术的清朝皇帝,也未能完全避免天花的威胁。顺治皇帝及其子女中有许多人因天花丧生,这足以看出天花对清初皇室的巨大冲击。
天花的肆虐,不仅仅是历史上的问题,更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现实威胁。面对这样的威胁,我们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种痘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并加强免疫接种工作。对于任何传染病,我们都应保持敬畏之心,不可掉以轻心。心存侥幸只会害人害己。只有深入理解病毒的历史和特性,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其传播,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在全球共同抗击疫情的背景下,我们应铭记历史教训,珍惜生命,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安全的世界而努力。我们也应该更加珍视那些在前线为抗击疫情付出努力的人们,他们的付出和牺牲是我们能够安全生活的重要保障。早在传统医学的悠久历史中,我国已在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晋朝葛洪的《肘后救卒方》记载了预防狂犬病的方法,利用死亡的狂犬脑敷在伤口上,为被咬伤的患者接种免疫,这是我国最早关于狂犬病的接种记载。书中也有关于天花的记载,当时称之为虏疮。
另一条重要的记载来自大唐医圣孙思邈,他为了防止疮疖,曾将生疮病人的血和脓汁接种到健康人的皮肤下。这种方法虽然带来了疼痛,但在没有注射针管的年代,它是人们对抗疾病的一种勇敢尝试。
在这些经验的启发下,中国人发明了专门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清朝医家俞茂鲲在《痘科金镜赋集解》中详细描述了种痘法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其他种痘方法,如痘衣法和鼻苗法,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准确掌握剂量。
康熙帝深知天花的可怕,他积极推广种痘法,并派官员前往江西招募种痘医师。人痘接种法在全国的传播,使得中国人的免疫程度达到很高的水准。即使在理想的医疗条件下,人痘接种法仍有2%的死亡率。尽管如此,它仍是当时人类唯一的选择。
这种种痘法引起了西方人的注意。在16-18世纪,欧洲和亚洲每年有大量的人死于天花。中国的种痘法被西方人视为救命的稻草。1688年,俄国使臣甚至不顾两国之间的战争,请求康熙帝传授种痘技术。中国的种痘法还传到了英国和日本。
西方人很快认识到人痘接种法的不可靠性。尽管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天花,但却存在很大的风险。西方人开始改良种痘法,寻求更可靠的方法。
中国的传统医学在接种疫苗、预防疾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人痘接种法虽然存在风险,但它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甚至认为,中国人为世界开启了种痘的先例和榜样。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求更可靠的方法,以应对天花的威胁。当时,英国乡间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即如果有人曾经感染过牛痘,他就再也不会患上可怕的天花。这一观念引起了英国痘接种技师琴纳的注意。他发现,许多挤牛奶的女工都曾感染过牛痘,而她们之后患天花的几率也大大减少。尽管这一观察并不严谨,但琴纳意识到牛痘与天花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他大胆假设,如果以牛痘接种代替人痘接种,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怀着这个想法,琴纳于1796年5月14日展开实验。他用牛痘浆接种了一名年仅八岁的男孩詹姆士菲利浦。在男孩成功康复后,琴纳再次为他接种天花病毒,结果男孩并未受到感染。这个实验成功证明了牛痘能够为人体提供对天花的免疫力。
尽管在一开始,这一新的接种方法受到了广泛怀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开始接受这一理念。到了1798年,牛痘接种法已在欧洲和北美广泛应用。琴纳因此被誉为疫苗之父,他的研究为后来的科学家如巴斯德和科赫开辟了新的研究道路,促使他们寻找其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随着时光的推移,牛痘接种法逐渐传播到东方。据史书记载,1805年,一位名叫哈威脱的葡萄牙医生将牛痘疫苗从马尼拉带到了澳门。随后,英国医生亚历山大皮尔逊又将牛痘疫苗从澳门传入广州。为了在中国推广牛痘接种,皮尔逊撰写了一本名为《新订种痘奇法详悉》的小册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
在中国,有一个人积极推广牛痘接种,他就是邱熺。邱熺在澳门经商时,敏锐地意识到了牛痘接种的巨大社会价值。他跟随皮尔逊学习种痘技术,并将自己的经验和心得记录下来,写成了《引痘略》一书。然而可惜的是,尽管邱熺等人的努力,牛痘接种在中国并未得到广泛的重视和推广。
直到1870年,上海爆发天花疫情,上海公共租界卫生官爱德华博士提出全民接种牛痘的计划。虽然得到了部分地方官员的支持,但这个计划遭到了民间的强烈反对。江湖医生、痘神娘娘的崇拜者以及抵制洋教的爱国群众结成统一战线,对计划进行口诛笔伐。面对这种情况,租界工部局尝试以赏金激励民众接种牛痘,但效果不佳。
尽管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示范效应的出现,一些开化的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牛痘接种。这段历史表明,在中国民间推广一种外来医疗方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即使在最先开埠的上海,民间也充满了顽固和盲目排外的情绪。与此宫廷的御医们对牛痘接种视而不见,仍旧坚持使用传统的人痘接种法为皇室贵族种痘。
由于宫廷医疗系统的落后,当皇室成员面临天花威胁时,他们只能求助于神灵。同治帝病情日益严重时,统治集团寄希望于虚幻的神灵。慈禧太后带领文武大臣供送痘神,但最终未能挽救同治帝的生命。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民间对新兴医疗方法的接受之难,也反映了宫廷医疗系统的落后与不足。中国人拒绝牛痘法:历史的悲剧与教训
回溯至同治皇帝年幼之时,日本已广泛实施了安全有效的牛痘接种法,对于这一事实,我深感同治帝的命运悲剧。当时,欧美等西方国家早已采用牛痘种痘法来治愈天花,就连我们的邻国日本,也开始大力推广此法。
牛痘传入日本的时间晚于中国,但在江户末期,天花肆虐日本,造成大量死亡,特别是免疫力较弱的小孩子。面对这一困境,日本医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爪哇巴达维亚引进痘苗,成功进行牛痘接种。绪方洪庵被誉为日本现代医学之父,他在日本大力推行牛痘种痘法,设立除痘馆,培训种痘医,成功遏制了天花的蔓延。
与此中国的皇帝却面临着因天花而丧命的危险。早在十六世纪,欧洲的医学就开始缓慢地渗入日本。而中国的御医们却故步自封,不愿学习更先进的医术。虽然北京自道光初年起已引进牛痘接种法,但宫廷中却未曾记载皇家子女种牛痘的情况。这导致道光帝的几个子女及同治帝仍感染天花。
这些御医的态度与当时的保守主义官僚无异。他们留恋古代的典章和制度,却无法容纳新知。西方的皇家可以接纳来自中国的人痘接种技术,但中国的宫廷却拒绝接纳西方的牛痘接种技术。这种态度导致了悲剧的重演。
当1980年世界宣布人类消灭天花时,我们不禁思考:作为最早发明天花防治技术的国家,为何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却死于天花?这背后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历史的悲剧提醒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放包容,不断学习和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参考资料:
1.《清史资料第四辑》,中华书局,1986年。
2.(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邱中麟《明清的人痘法-地域流布、知识传播与疫苗生产》,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等。
更多历史资料和解读,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探讨历史的背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