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奥秘带你穿越汉宋,直达三代,领悟
绕过汉宋迷雾,探寻经典的源头——直达三代
当我们试图解读经典时,往往容易陷入一种盲人摸象的境地,断章取义,各取所需。这样的做法不仅肢解了经典的完整性,还可能贻害无穷。以《道德经》为例,这部经典创作于周晚期,后世对其的解读经历了汉儒和宋儒的演绎,使得原本的经典原汁被加入了许多汤料。而后人的后人因为时代的久远,往往难以直达其原本意愿,只能采取隔代瞭望的方式来解读。
这样的解读方式使得原本玄远深奥的古籍原意与释义变得模糊不清,似是而非。我们为何不尝试绕开前人的解读,直接回到老子所处的时代,甚至穿越到那个时代之前,探寻经典的真实面貌呢?
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提到古人、曲、全、一等字眼,这些与老子之前的经典《河图》《洛书》《周易》三易有着密切的联系。曲、全、一等字眼都是《河图》《洛书》的曾用名称。例如,《道德经》中的“知古始,是谓道纪”,“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等章节,都在强调对古人的传承与理解。
老子的智慧源于曲全、一,也就是《河图》《洛书》。他并不是在发明道,而是在曲全的基础上,对经典古籍进行进一步的诠释和发扬光大。那么,《河图洛书》的主旨又是什么呢?
《河图洛书》是整个宇宙的人文缩影,是一部由图案组成的无字天书。这部天书是圣人之作、圣人之用的作品。它被称为帝王之学,涵盖了象形、五行、阴阳、先天等自然人文万物的庞杂内容。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皆源于此。
《河图洛书》为我们揭示了天地万物运行循环的永恒规律。这个规律是通过三种阴阳的变化来体现的:广义阴阳、狭义阴阳和个体阴阳。它是历史文化的总源头、总开关、总纲领和总原则。
在解读《老子》时,我们必须把《道德经》放在《曲全》(即河图洛书)的语境下研读,而不是沿着后世人的注释来领悟。借助《曲全》的思想,我们可以重新解读《老子》中的第一章,带给你一个全新的感受。
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表示:“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告诉我们他所知所传并非自创,而是继承了古人的智慧。要读懂《老子》,就需要我们穿越历史,探寻老子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
在解读之前,还需要弄清楚几个重要问题:一是君子文化与小人文化的区别;二是八字属性与内外福报的关系;三是字面意思与微言大义的区别。汉字承载着君子文化和小人文化,显性内容是少年儿童能够读懂的,而隐性内容和神秘内容则深奥抽象,需要非凡的智慧才能理解。道家中认为一个人的八字有阴阳属性,根据八字可以将宇宙万物分为阴阳两类物质。在解读经典时,还需要区分字面意思和微言大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经典的内涵。
通过以上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经典的价值和解读的重要性。在探寻经典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逐渐接近真理的殿堂。老子是一位深谙玄妙的圣人,他的语言既简洁又极富内涵。有时,他用一个字来阐述深邃的哲理;有时,他描述事物的轮廓,却不详述其中细节,留下空白供人们想象。而答案,总是唯一而明确的。
例如,在第五十一章中,老子描述了“道”的生成与德育的关系,以及万物的形态与器的形成。他强调万物都尊崇道而珍视德,但道和德的本质却难以用言语表达。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老子将道比作树根,树通过根吸取养分、生长、开花、结果,无私奉献给需要的人。这种无私即是玄德。他并未详细描绘树根、树干等,而是让我们自己去思考、寻找答案,而这个答案是唯一的。
再来看《老子》第一章的内容,老子谈到了“道”与“名”的深奥。在小人文化领域,道可以被轻易解读,名可以随意赋予;但在君子文化领域,道和名却有着深厚的内涵。名,对于君子而言,是一种最高的学问。有一个合适的名字,仿佛有了份内的福报,引导着人生的方向。
孔子对于《老子》的“名可名,非恒名”也给出了他的解读:“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无成。”名字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影响人生的高度。在道家文化中,名字是最深邃的学问之一。
《道德经》中的奥秘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体验原汁原味的智慧。无论是对于道的理解,还是对于名的重视,都体现了老子对于人生、道德、命运的深刻洞察。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细细品味。
更多精彩内容,都在《道德经》中等待我们去发掘。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探索道德经的奥秘,领悟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