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生活底层的小商贩也能很幸福
尽管武大郎的妻子曾经不忠,导致家庭一度陷入困境,但武大郎在宋朝的生活其实颇为小康。身为一名卖炊饼的小贩,他拥有临街两层小楼,平日里酒肉无忧。这样的生活品质是他每日挑着两筐馒头沿街贩卖辛勤劳动的结果。与当下许多小贩所面临的沉重税负和遭受衙役滋扰的情况不同,武大郎的经营之路平稳而宁静。若不是登徒子西门庆的介入,这一家人或许能安稳祥和地生活下去。
在明代小说中,除了武大郎的形象,还有其他宋朝小贩的故事。如冯梦龙《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秦重,他靠卖油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将三两银子的本钱变成了十六两银子。尽管有人可能认为这只是小说中的虚构,但在宋朝的史料中,小贩发迹的例子并不罕见。
南宋人洪迈的《夷坚志》中记载了一位名叫吴十郎的小贩,他通过织草履和卖油,在短短几年内就积累了巨额财富。这样的暴富速度令人惊叹。除此之外,南宋初期临安著名的小贩宋五嫂、李婆婆等也是通过经营饮食摊起步,最终发家致富。
宋朝社会的商业发达,从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可见一斑。图中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摊贩,从街头到城墙边,从剃头的、卖甘蔗的到叫卖各种小吃的,应有尽有。那么,在宋朝,一个做小买卖沿街摆摊叫卖的小贩,为何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这背后离不开宋朝城市管理的人性化。为了支持商业活动,宋朝打破了唐代坊市界限,允许商家随处摆摊开店,且营业时间不受限制。不仅不干涉,还明令保护。例如,宋太祖曾降旨允许夜市经营至三鼓以后。这种朝廷的保护使得城市小贩更加活跃,“大街买卖昼夜不绝”。
虽然小贩有时会侵街占道,影响市容交通,但宋朝设立了街道司进行管理。街道司的职责主要是维持城市卫生、整修和日常秩序,而不会随意驱逐小商贩,制造紧张局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采取了设立“表木”的措施,作为禁止侵街占道的红线。在红线内,允许设摊、开店,超出红线就要受罚。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虹桥两头立有四根“表木”,小商贩的摊位都在连线之内,保证了公共交通的畅通无阻。更难能可贵的是,宋代皇帝在扩建皇宫和出巡时,都会顾及商贩的经营和市民生活。这种亲民作风为宋代皇帝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和赞誉。
宋代小贩的利润率很高。在宋人的笔记中,有经营为“逐什一之利”、“逐什百之利”的记载。以东京笼饼为例,每枚笼饼的成本为6文钱,而根据宗泽的回忆,其在宋哲宗元佑六年初到东京时,每枚笼饼的售价为7文钱。尽管看似利润微薄,但由于物价的上涨,实际上利润率远不止于此。
宋朝小贩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离不开的人性化管理、亲民作风以及高利润率。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宋朝商业的繁荣和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宗泽在靖康之难后出任东京留守,彼时金兵初退,东京物资匮乏,物价飞涨。面对这样的局面,宗泽虽以铁腕手段试图抑制物价,但至建炎三年,米价仍高居每升四五千的水平,相较于宣和四年的水平,涨幅超过百倍。
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想象一下元佑六年的情景,那时的米价显然远低于建炎年间。米价的波动是粮食价格乃至整个物价变化的风向标。作为物价指数的一部分,粮食价格决定了笼饼成本的高低。结合物价上涨的幅度,我们可以推断,元佑六年的笼饼成本可能不到建炎元年的一半,也就是说,成本可能不足三文钱,其毛利率惊人地超过了60%。
这还不算利润最高的生意。南宋初期的社会风气中流传着一句谚语:“欲得官,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着行在卖酒醋。”这里的“行在”指的就是临安(杭州)。开酒店成为了最赚钱的行业,因此临安的酒店林立,甚至有了“青楼酒旗三百家”的盛况。这其中不乏小贩经营的小酒店。即便面对以底层人民为主要顾客的碗头店,利润率也能达到50%以上。一旦经营商品受到欢迎,小贩由于本钱小、资本周转快,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宋朝的商税并不威胁人民的生活。决定小贩收入的首要因素是利润,而的税收则对小贩的利润产生重要影响。宋朝的商税主要包括两种:对经过收税点的过往商贩收取的税称为“过税”,税率2%;对店铺与城镇摊贩收取的税称为“住税”,税率3%。对于少数特定商品,还会收取实物作为抽税。但应税商品在抽税后不再征收过税和住税。尽管表面上看过税税率较低,但由于相同货物可以在不同关卡重复收税,实际过税往往高于住税。加上其他各项税收,商税有时可能会超过商品价值的10%。
在宋代遭遇重大灾害时,通常会审视并调整商税政策,为特定商品减免税率。比如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临安府大火后,免收了两个月与贩竹木等商品的税收。宋室南渡后,对于生活必需品如米谷、茶盐、柴炭等更是无论何时都免除商税。宋代的商税政策体现了不使威胁人民生活的精神和重农主义。像武大郎这样的小贩主要会在市镇内或相距不远的几个市镇经营,由于本钱小,他们很少涉足长途贩运业务。
《庆元条法事类》明确规定不得在离城五里外向过往商人收税,这一规定大大减轻了小贩的税收负担。宋朝的商业政策不仅影响了后世,也为明朝的商业繁荣奠定了基础。明朝的商业税率极低,“三十而取一”,很多地方甚至停止了征收商税。在这样的政策氛围中,元明清时期的小贩成功的例子屡见不鲜。明朝温纯写的墓志铭中就记载了一位明代小贩逐步发家成为大富豪的经历。
宋代通过立法保护商贩的合法权益。从宋太祖开始,就多次下令保护商贩不受苛留和勒索。还规定了严格的税务监管制度防止官员侵夺商人利益。随着宋朝保护商业活动和商贩利益的措施的实施,小贩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一些自命清高的文人也开始对他们刮目相看。《夷坚志》中就有记载显示小贩通过努力不仅过上了小康生活还进入了官场担任官职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大文豪苏轼也提出了“农末并重”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地为小商贩打起了广告这体现了小贩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自宋代以降,小贩生活并非全然阳光普照。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失地进城的农民,本钱微薄,创业之路注定充满艰辛与挑战。《金瓶梅》这部古典名著中,就生动描绘了武大郎经商之初的坎坷历程。即便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们依然坚韧不拔,努力求生。
在宋朝,政策层面给予了沿街串巷的小贩们宽松的商业氛围。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对于小商贩的管制相对较少,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这种政策环境对于小贩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支持。
生意能否成功,更多还是要看个人能力与运气。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小贩们需要灵活机智,善于抓住商机,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运气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有时一个偶然的机遇,便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金瓶梅》中的武大郎,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经商之初,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但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与智慧,最终取得了成功。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小贩们,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回报。
以上便是宋朝底层小商贩的生活写照。他们虽身处底层,但仍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更多有关宋朝小贩的生活故事,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了解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小贩们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