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两会最早用“投豆豆”表决
回溯历史,从最初的鼓掌到后来的投票,“两会”表决方式的演变是一部生动的民主法制进步史。在中国的早期年代,投票的样貌生动且质朴,体现出深深的民意。正如在陕甘宁边区和根据地时期,农民们用黄豆进行投票,一句民谣“金豆豆、银豆豆,投在好人碗里头”,形象地再现了这种质朴的选举场景。这种方式既简洁又公平,让每一位选民都有发声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举手和鼓掌成为了主要的表决方式。这种方式也面临着挑战。有观点认为,在众目睽睽之下,人们可能会因为压力而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使得表决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民意。在这种背景下,投票逐渐成为了更为主流的表决方式。
从豆选到投票,再到电子表决器的使用,每一次进步都是对真实民意的追求。投票方式的演变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民主意识的觉醒和法制建设的完善。如今,弃权票的出现也成为了一种常态,被视为民主制度的生动体现。这背后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它意味着代表们不再仅仅是一致通过的象征,而是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的个体。
黄顺兴这位人大代表的故事,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他敢于投出反对票的行为,让人们看到了代表们独立思考、敢于表达的真实想法的可能性。这背后也反映了人们对真实民主的追求和对法制建设的期待。在那个时代,黄顺兴的行为无疑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他们有权并应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觉醒。他的行为不仅改变了投票的局面,也为后来的民主法制建设铺平了道路。他的勇气和决心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这种进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艰辛历程和巨大进步。这一切都是亿万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黄顺兴的政治生涯始于海峡对岸的台湾。他出生于彰化县,是一位农业专家。在戒严时期,他凭借敢言敢谏赢得了“黄大炮”的称号,先后担任三任台东县议会议员、两任台湾立法委员。后来被选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担任人大常委会委员,展现了他的卓越才能与坚定立场。
1988年3月28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隆重召开。在决定七个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人员时,黄顺兴以坚定的反对声音引人注目。他表达了对周谷城先生的钦佩,但认为年纪已高的他不应再担任此重任。他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这次发言也成为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来,首次公开出现的反对票。
随着时代的进步,全国人大的表决方式也在不断创新。1990年,大礼堂引入了电子表决器,使得表决更加迅速、客观和真实。从电子表决器的使用情况来看,无论是法律案、预算案等决议草案的表决,还是对宪法修正案的表决、决定国务院总理人选、选举最高法及最高检的负责人等庄重场合,电子表决器都以其精准无误的记录赢得了代表们的信赖。
电子表决器的安全性得到了系统的总设计师林达亮的保证。他表示,这套系统是无记名的,不仅表决过程中无法查出投票人的选择,表决结束后也无法追溯。初次接触电子表决器的代表们曾对其准确性和可靠性持怀疑态度,但在实际使用中,它们通过委员们的亲手检验逐渐被接受。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电子表决的模式迅速推广,不仅在省级人大常委会得到广泛应用,甚至在少数市、县级人大常委会也开始使用。2001年2月14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因使用电子表决器而遭到否决,这一事件被宪法学家誉为中国民主政治的标志性事件。
电子表决器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代表们的意见表达更加直观和真实。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所说,“哪里有电子表决器,哪里的反对票就多”。这一技术的引入,无疑为中国的民主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代表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立场。这一变革不仅体现了中国民主制度的进步,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公正、透明和民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