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愤然谴责“南京大屠杀”的日本知识分子第
【介绍矢内原忠雄:日本知识分子中的异类】
东京大学的驹场校区内的矢内原公园,似乎还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勇气与坚持。矢内原忠雄,这位在日本著名东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的知识分子,不仅学识渊博,更有着一颗不畏权势的心。他的故事,是对人性、勇气与真理的生动诠释。
矢内原忠雄的故事始于他的求学之路。出生于医生家庭的他在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学习,并逐渐崭露头角。新渡户稻造接任东京帝国大学殖民经济学助教,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里程碑。矢内原忠雄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举国癫狂的殖民梦魇中,他选择厉声疾呼,甚至不惜辞职也要反对日本的侵华战争。这种勇气与坚持,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
矢内原忠雄的中国之行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一次踏上中国东北的土地时,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在当地的种种行为,深感震撼与反思。在他的游记中,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日本人的问题,并呼吁改变。这次旅行让他对日本的“根性”提出质疑,也使他意识到如果日本不能友善对待中国东北人,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他对中国的兴趣由此开始,这也预示着他日后对中国态度的变化。
矢内原忠雄,这位清醒的智者,以锐利的目光看透了日本在中国所作所为的本质——自我毁灭。他曾在1932年4月的《改造》杂志上发表文章,谴责日军在中国东北的行为,使用“自我失败”来形容日本的侵略行径。
1932年8月至9月,矢内原忠雄第四次踏上中国土地。尽管他曾拒绝关东军特务部的邀请,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校方的委派,进行了“调查旅行”。期间,他走访了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这次旅行并不平顺,他的列车甚至遭到了“匪贼”的袭击。这次经历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所谓的“满洲国”实际上是日本帝国性膨胀的反映,而非真正的独立。
矢内原忠雄的清醒并未能唤醒疯狂的军部和被蒙蔽的民众。他的声音被和民众的双重反对声所淹没。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了对华夏大地长达八年的侵略。1937年8月,矢内原忠雄以血汗为墨水,在《中央公论》月刊上发表了《国家的理想》。他从哲学和宗教的角度批评了日本的侵略行为和国家精神总动员,指出这违背了国家的理想和国际正义。这篇文章引发了轩然大波,遭到官方的禁止。
在压力下,矢内原忠雄不得不辞去东京帝国大学殖民学的教职。在辞职告别讲演中,他疾呼:“为要活出日本的理想,请先把这个国家埋葬掉吧。”这就是著名的“矢内原忠雄事件”。
不久之后,日本军队在中国南京犯下了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矢内原忠雄在青年会的讲演中,对松井石根的罪行表示愤怒,他谴责这一事件给外国特别是美国增加了反日情绪。在他看来,这是日本知识分子对南京大屠杀后发出的愤怒谴责的第一声。
矢内原忠雄并未停止思考。1942年,他再次受邀走访中国,这次他走遍了大连、长春、吉林、哈尔滨、抚顺、天津、北京等地。回国后,他在《嘉信》杂志上发表了《满支旅行日记》。此时的他已经无法具体提及国名、事件和日期,只能持续讲解“国家的理想”,将日本对华的侵略战争称为“国家的罪恶”。
矢内原忠雄的呐喊和行动代表了日本知识分子中觉醒的声音。他试图唤醒国人,呼吁和民众反思日本的侵略行为。尽管他的声音一度被淹没,但他的精神和努力将永远被铭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错误和罪恶,我们不能沉默,我们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为正义和真理而战。在矢内原忠雄离去的时刻,东京帝国大学的某些洞察时局的清醒教授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极权政治”和疯狂的“二二六”事变提出了抗议。他们的声音,如同微弱却坚定的烛火,在军部肆虐的狂风中摇曳。他们被法务省以“散布危险思想”的罪名提起诉讼,然而他们并未因此沉默。那些被逼走的清醒的人们明白,尽管压迫再残暴,人们心中正义的反抗力量必将掀起更猛烈的浪潮。那群被殖民梦想冲昏头脑的疯狂之人,正在一步步将日本推向灾难的深渊。历史的轨迹终将纠正错误的航向。正当他们制造灾难时,理性与勇气也在悄然滋长。
当战争的硝烟散尽,1945年8月,日本终于投降。在这一年的11月,矢内原忠雄重回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开始了他的学术重建之路。他的才华与努力得到了认可,担任了社科研究所所长。而在1951年,他更是作为南原繁的继任者,被选为东京大学的校长,这一职务他连续担任两期直到1957年。尽管在1961年,他因胃癌离世,享年68岁,但他的贡献与精神永存。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也是东京大学的骄傲。
今日,当我们走进东京大学,仍能感受到矢内原忠雄留下的痕迹。他的智慧与勇气,像一座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继续追寻真理与正义。他的精神与贡献将永远为东京大学所铭记。无论是在战争的硝烟中,还是在和平的阳光下,矢内原忠雄都是东京大学永恒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