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商纣王手头无兵,如何对付西周20万多
探索未知的商朝覆灭之谜:从战略到宫廷纷争,再介绍象兵威力
在历史的长河中,商朝以其辉煌的文明和强大的军队著称。这个古老的王朝却在历史上突然陨落,被崛起的西歧所替代。对于商纣王帝辛来说,他的统治时期并非如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暴君的时代。那么,为什么拥有最强大军队的商朝会遭遇覆灭的命运呢?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外部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商周之间的恩怨纠葛早已深重,但帝辛的战略眼光却聚焦于东夷部落,视其为最大威胁。他决定集中力量对付东夷,暂时放下了看似威胁较小的周人。这种战略选择导致了周人的崛起,成为了商朝的掘墓人。帝辛作为一个文武双全、有理想有抱负的君主,他的战略决策对商朝的兴衰起到了重要影响。
商朝灭亡的根源还在于内部的政治斗争。商朝后期,政治斗争尖锐,既有商王为加强王权而打击神权、削弱巫师神职利益集团的权力,也有商王室内部的矛盾冲突。特别是王位继承制度的变革,更是引发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商朝的继承制度在前期交替使用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但直到祖甲礼法改革后,才基本明确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这种改革必然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导致微子启等王室成员对帝辛的上位不服气,结成了反对帝辛的利益集团。
为了稳固国君之位,帝辛不得不采取行动,驱逐微子、杀害比干、囚禁箕子。这一切都是源于商王朝内部的权力之争,也是帝辛必然的政治选择。这些行动激化了商王朝的内部矛盾,为外部势力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商朝的灭亡还与一个秘密武器有关——象兵。很多人对方所谓的战象并不熟悉,但在商代,河南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适宜大象生存,商人已经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捕捉、驯养、使用大象的技术。在牧野之战前,商纣王远征东夷的战事中,同样派出了大规模杀伤武器——象兵。这一武器的存在让周人闻风丧胆。当商朝主力大军远征东夷时,周人得知了这一情报,意识到天赐良机已至,最终发起了决定性的攻击。
商朝的覆灭并非单纯因为帝辛的暴政,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的战略决策到内部的政治斗争,再到神秘的象兵武器,这一系列因素共同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历史的进程总是充满了曲折和变数,而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召集天下诸侯宣告天下,向商纣王清算血海深仇的时刻来临了。据《封神演义》记载,当时武王伐纣的军队总数有惊人的160万之众。然而历史记载中的周军实际上只有四五万人,但这支部队却是大周的精锐,拥有古代版的机械化部队——战车。
周军的伐纣部队包括三百乘战车以及三千虎贲作为主力,另外还有来自多国部队的友军。据郭沫若先生考证,讨商联盟的部落约有二十万兵力,战车更是高达四千乘。经过一个月的急行军,这支联军终于杀到朝歌城外。尽管他们采用了闪电战的方式,打了商纣王一个措手不及,但周军士兵心中仍然感到不安,因为之前与商的几次交锋都以商人大胜而告终,文王惨死的阴影仍在军中挥之不去。
姬发与姜子牙商议后决定进行一次牧誓演说以提振士气。演说那天拂晓,姬发以满腔的热情向士兵们发表了演讲。他讽刺商纣王被女人左右,连祭祀祖宗之事都忘记,连自家兄弟都驱逐,天理不容。他声称自己奉天命来惩罚商纣王的暴行。随着他的演讲,多国部队的士气如火焰般燃烧起来。他们意识到商纣王的无耻和软弱,对自己即将获得的胜利充满信心。战士们高唱军歌,手中的盾牌发出有节奏的敲击声,士气高昂地向前推进。
当周军将士们看到商军的阵势时,他们意识到这场战斗将异常艰难。《史记》中记载商军有七十万大军,但历史学家们考证后认为实际人数大约是十七万。尽管周军联军人数众多,但他们对商朝久经沙场的精锐武力感到忌惮。他们意识到商军的主力都在淮河流域剿匪,朝歌的兵力并不足以应对这场战斗。商纣王所展示的强大军队实际上是由市井百姓、乞丐、战俘和犯人组成的临时军队。真正的正规军可能只有两三万人。周军联军在心理上占据了优势。
当两军在牧野战场相遇时,战斗进入了高潮。儒学亚圣孟子曾对这场战斗提出疑问:为何殷商民众没有热烈欢迎武王联军?然而历史记录显示战斗异常惨烈,血流成河。周军联军虽然人数众多且装备精良,但在单兵素质和准备方面占有优势。相比之下,临时组成的商军由老百姓和犯人组成,他们缺乏训练和装备,很难与训练有素的联军相抗衡。因此战斗的结果似乎已经注定。
虽然历史记录中的战斗过程可能并不像某些史书所描述的那样轻松,但周军联军在心理和战术上占据了优势。他们的士气高昂、准备充分、且拥有古代机械化部队的支持,这使得他们在战斗中占据了上风。这场战斗将决定两个民族的命运,其影响深远而重大。商军是一群业余的战士,他们手持仓库中剩余的兵器,在广袤的平原上徒步对抗装备精良、战车如铁的敌军。他们忍受着敌人长矛与短剑的连续攻击,努力抵抗。
战斗迅速展开,随着前面战友的倒下,他们心中的疑问越来越重——真的无法抵挡对方吗?而唯一的答案就是撤退,因为生命比什么都重要。
牧野之战已经不再是势均力敌的较量,而变成了一场悬殊的屠杀。面对这样的战局,纣王陷入了绝望。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英勇地冲向周军,战死沙场;二是选择返回都城自杀。
前者展现的是英勇无畏,但结局很可能是血肉横飞,尸首无存;后者虽然显得有些懦弱,但至少能体面地死去,还能有时间与心爱的人告别。在这艰难的时刻,纣王选择了后者。
这一战斗发生在历史上有名的甲子日,从凌晨到上午,不到半天的时间。纣王无法返回朝歌,选择了京师郊外的一座宫殿鹿台作为最后的归宿。
他穿上宝玉衣,坐在木柴堆中,点燃火焰。殷商的江山在火焰中化为灰烬,一切都已无法挽回。得胜的武王展示着他的威武,确认纣王已死之后,砍下他的头颅示众。传说中的红颜祸水妲己也被带到周营辕门之外,香消玉殒。
这其实是一场武力的表演,代表着周朝对商朝的替代。这种替代还需要披上仁义的外衣,以证明周的正义。于是纣王以暴君的身份死去,妲己因美色而遭祸。这种宣传后来成为了《封神演义》的主题。商王在减少祭祀中的奴隶数量并削弱神职人员权利后意识到奴隶和战俘用于祭祀不如用于生产实际。为了拉拢周人,商王曾封赏西伯侯,但周人的野心使其多次试图夺权。商王为了显示其胸怀和对天下的承诺每次都给予周人活路。内奸与反贼趁虚而入,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尽管商王组织的奴隶大军失败了但这也显示了商王对奴隶态度的转变使得奴隶也开始为商王效命。纣王本可以向东逃亡召集更多的军队反击但历史已经注定商朝的命运无法改变。奇技网关于牧野之战和商纣王如何应对西周军队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想了解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