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曾倒卖和尚度牒,宋朝出家得花多少钱?
在陕西的延安府,有一个叫种师中的司令员掌管着当地军权。他手下的一名营长名叫鲁达,为人豪爽正直。某日,鲁达在酒楼与朋友畅饮时,偶遇了一对可怜的父女——金老和他的女儿。鲁达因同情弱者而愤起,因三拳打死了恶霸郑屠夫而被官府通缉。他逃难天涯,却意外再次遇到了金老父女。金女已经嫁给了赵员外为妾。赵员外为感激鲁达的恩情,建议他剃度出家以躲避官府的追捕。
若鲁达采纳了赵员外的建议,直奔五台山,他的遭遇可能如下。当他站在寺庙前,激动地大喊:“和尚,快为我剃发,我要出家做和尚!”接待他的老和尚可能会和善地告诉他:“施主要皈依佛门,真是善哉。但请问施主可有度牒?我们需知度牒才可安排你剃度。”
鲁达可能会疑惑地问:“度牒?那是什么玩意儿?我从未听说过。”老和尚会解释:“度牒就是做和尚的执照,没有它,你怎么能做和尚呢?”鲁达可能会惊讶地反问:“什么?做和尚也要执照?这怎么可能!”
幸运的是,赵员外早已为鲁达准备了度牒。这份度牒来自五台山文殊院,是赵员外提前购买的。于是,鲁营长便摇身一变,成为了鲁智深。
或许你会好奇,做和尚为何需要执照?这份执照似乎还挺值钱。身为俗家的赵员外,自己并不想出家,却早早买下了和尚执照。哈哈,这就是宋朝的特色。
其实,做和尚需要度牒的做法起源于唐朝。佛教在印度原本没有僧籍、寺籍和度牒制度。但传入中国后,由于僧尼出家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为了控制僧尼人数和保障财政收入,开始实行规范化管理。从南北朝开始,对僧尼进行登记入册,到了唐朝,更是正式向入册僧尼颁发资格证书——度牒。
由于度牒有免税的特权,许多人便想借此钻空子。市面上甚至出现度牒炒作的现象。于是决定通过商品化的办法出售度牒,以此开辟新的财政收入来源。这一做法在宋朝愈演愈烈。
在唐朝时,一张度牒的价格相当于人民币十万元。到了宋朝,价格更是水涨船高。当时为了节约成本,曾一度使用纸制度牒,导致假度牒泛滥。后来南宋吸取教训,改用质地和官诰相似的绢制度牒,制作工艺复杂,从此假度牒不再出现。
宋朝还规定,犯了罪的人如果剃度出家则视为重新做人,既往不咎。鲁达打死镇关西后化身鲁智深,便可以无忧无虑地喝酒吃肉,无需担心被公安局追捕。在宋朝这个特殊时期,佛教盛行,僧侣身份不仅代表修行,还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度僧制度的管理也变得尤为严格。拥有一百名僧众的地区方可剃度一人,这样的比例比今天的大学录取比例还要低。想要出家却没有度牒的人,必须先成为行者,相当于现在的临时工作人员,承担各种杂役。他们不剃发,垂发形象在京剧中被艺术化为行者的扮相。
行者们要想成为正式的僧侣,不仅需要从师受沙弥戒,还必须等待朝廷规定的度僧时日,经过官府的甄别和试经等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度牒,成为正式的僧籍所属。这种度牒的稀缺性,引发了社会的争购热潮。
有权势的世俗地主争购空名度牒,既是为了表达佛教信仰,也是为了寄名僧籍,逃避国家的赋税徭役。而像赵员外这样的购买行为,在宋代豪绅之家已经成了财富和信仰的象征。而那些豪门官吏更多地是参与争购空名度牒是为了炒买炒卖,从中牟利。在某种程度上,度牒已经类似于今天的股票。
当股票被炒得疯狂时,证监委需要出手干预;度牒市场过热时,宋朝也感到不安。北宋末年,宋徽宗不得不下诏禁止非法牟利的投机行为。但市场力量总是难以抵挡,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度牒炒作之风愈演愈烈。
官价与黑市价格的巨大差距,使得不少俗家地主都手握度牒,而真正的出家人却难以购买到官价度牒。于是,他们只能千方百计购买黑市度牒。川蜀地区的度牒官价已经涨到了相当于人民币一百万,而黑市价格更是高达六百多万。
为了购买度牒,有人甚至不惜劫牒。有一位僧人就因为无法获得度牒而佯装与拥有度牒的僧人结伴同行,途中杀死对方并夺取其度牒、僧衣,自行披剃为僧。为了一个和尚的身份,居然要,真是匪夷所思!
最终对这一现象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宋高宗甚至曾下令财政支付二百道度牒给岳飞作为军饷和修筑防御工事的开支。这二百道度牒的价值相当于两个亿。可见在宋朝,度牒的交易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就连名将岳飞也曾通过这种方式筹集军饷。
这一时期的宋朝对度僧制度的管理非常严格,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完全禁止投机行为。这也反映了市场经济力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冲突。在这一背景下,宋朝逐渐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政策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宋朝的岁月里,度牒的出现如同一道神秘的符咒,赋予了僧尼们非凡的力量。从开国之初的六万多人,到南宋时期人数飙升到六十万,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人们对度牒神奇功效的狂热追求。不论身在何处,总能感受到僧尼们的身影,令人不禁感叹:“无路不遇僧”。这一制度历经岁月的洗礼,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被彻底废除。下面我们将回溯历史长河,探寻这一制度背后的故事。
南宋时期,僧尼人数的激增背后隐藏着一种特殊的交易。岳飞曾涉足其中,倒卖和尚度牒。那么,在宋朝时期出家究竟需要花费多少钱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史研究者。度牒的出现无疑提高了僧尼身份的权威性,也意味着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想要踏入佛门的人们,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来获得这一神圣的证明。这也反映出宋朝时期的社会风俗和价值观的转变。僧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不仅享受着宗教信仰的庇佑,还要承受经济压力的困扰。随着人们对度牒的需求不断增加,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这也为一些有权势的人提供了牟取利益的机会。岳飞涉足倒卖和尚度牒的事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这一制度的兴衰史也如同一部社会变迁史,记录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这一制度才逐渐被废除。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至此,我们似乎能听见历史的叹息与感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过去的辉煌与沉寂终将渐行渐远。更多关于宋朝僧尼的历史故事和背景知识,请关注我们的频道,让我们一同探寻历史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