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鼠疫的危害有多大 那场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在历史的洪流中,明朝末年那场席卷华北地区的鼠疫无疑成为了压倒明朝的一根重要稻草。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与李宇尚提出的“老鼠亡明”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旱灾频发,每一次大旱都伴随着鼠疫的肆虐。崇祯十四年的那场大旱,更是历时四年之久,其带来的后果尤为严重。旱灾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出现了大量逃荒的难民,这些难民随着迁徙,将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
让人触目惊心的场景出现在崇祯十四年夏天。大群大群的老鼠互相咬着尾巴,渡过江河,进入安徽、河南、河北等地。与此随着小冰河期的到来,粮食减产非常严重,饿得难受的灾民不得不以老鼠的粮食为食,甚至吃老鼠的尸体,最终导致了鼠疫的大暴发。
从山西开始的恐怖景象,迅速蔓延至整个山西全境,并很快向周边省份传播。鼠疫给李自成的家乡米脂带来的惨景尤为惨烈。病者先是腋下和大腿间出现硬包,然后吐血而死,服药无效。疫情加剧后,大同的死亡人数急剧上升,十室九病,传染迅速。不久后,疫情传至北京大名府等地。在那年春天开始,大名府没有下过一滴雨,加上鼠疫大行,饿死人无数。北京城中的鼠疫更是让人闻风丧胆。疫情在北京城内全面爆发后,病者出现的症状是呕血或身上出现隆起肉块导致死亡。病情恶化时,一家数口全部染病死亡的情况屡见不鲜。到了春天情况更为严重,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因鼠疫而死亡。朝廷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导致各地民变爆发。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李自成大军进驻北京时面对的是一座因鼠疫而元气大伤的空城。瘟疫不仅摧毁了大量人口和经济基础还导致了军事力量的削弱使大明王朝面临覆灭的边缘。这场瘟疫成为了摧毁大明帝国统治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李自成夺取天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最终大明王朝在鼠疫的肆虐下迅速土崩瓦解。可以说这场瘟疫不仅是一场灾难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黑死病肆虐京师,周围遍地尸骸,城市变得荒凉无人烟。一个王朝若失去了百姓与兵源的支持,如何能够继续征战四方?
这场瘟疫,竟是明清交替的。李自成进军北京时,曾幻想这是一座繁华的帝王之都。眼前的景象却让他惊愕:刺鼻的恶臭、横街的尸体、萧条的房屋,一切似乎都在宣告这座城市的衰败。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未能意识到瘟疫传播的严重性。仅在北京停留数日,他的部队已有人出现病症。
带着已感染瘟疫的部队,李自成决定征讨山海关的吴三桂。他或许未曾想到,气势汹汹的几十万大顺军,竟在瘟疫面前变得如此羸弱不堪。面对不足三万的山海关兵马,大顺军因军中病士太多,战斗力大损,使得吴三桂等来了前来投降的清军。
数十万的大顺军在几万清军与山海关残军的夹击之下迅速崩溃。李自成仓皇西逃,满清随之入关,再无任何有效的抵抗。这江山,清王朝竟如此轻易得手。黑死病,直接催生了明清的易代。
再观大明王朝,皇帝寿命之短成为一大历史难题。朱元璋所患的天花后遗症,或许是历代大明皇帝短命的症结所在。明朝皇帝的寿命之短,在历代王朝中堪称最低。太祖朱元璋虽享年71岁,但除他之外,寿命超过60的皇帝仅有两位。其余皇帝平均寿命不足40岁。相较之下,汉朝与唐朝的皇帝寿命普遍较长。
明朝皇帝短命的原因或许复杂,但无论如何,黑死病与天花后遗症无疑给这个王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更多关于明末大鼠疫的危害及那场灾害的恐怖程度,请关注我们的频道,一起深入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