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名称的由来 淮海战役战争背景是什么?

宇宙奥秘 2023-11-21 21:46www.198689.com宇宙奥秘

  淮海战役的名称由来

  淮海战役(共产党)

  就淮海战役的演变进程而言,军史界素有“小淮海”与“大淮海”之称。按照粟裕最早提出的建议,淮海战役在江苏北部的两淮(淮阴淮安)和海州地区进行,史家将此称为"小淮海"。后来,战役的规模越打越大,发展成为"大淮海"。“大淮海”是指淮河下游、黄海之滨的广大地区,《禹贡》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大致和今天的淮海地区范围一样。它南至淮河,东滨黄海,北到泰山,西临河南。

  徐蚌会战(国民党)

  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徐蚌会战”)前夕,何应钦在国防部召开作战会议,提出“守江必守淮”的主张。“守淮”的具体方针是,集中优势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的津浦铁路两侧,寻机与共军决战。蒋介石声称徐蚌会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

  淮海战役战争背景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是国民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淮海战役是共产党对这场战役的命名)在1948年9月的济南战役过程中,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不敢北上与华野交战。粟裕认为,这说明敌人是避免在不利条件下与我军打大规模的仗,也说明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渐成熟。,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但已胜券在握的时候,就于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需要做出说明的是此时粟裕的目标是围歼淮阴——海州一带的第7兵团(黄伯韬部),而不是围歼整个徐州集团,这时的淮海战役设想后来也被称为小淮海战役。随着战局发展,总前委审时度势,淮海战役越打越大,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战果。与平津战役、辽沈战役统称解放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简介,简述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近代史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三大战役”之一。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仅仅六十五日。共产党称之为“淮海战役”(淮阴、海州),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徐州、蚌埠)。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杜聿明及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人被共产党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关于此役,交手的敌我双方有着不同的称呼——由于战场是东起海州西至淮河,我军称之为“淮海战役”;而国民党军则依据其占领的城市要地,称之为“徐蚌会战”。无论叫法如何,战役的结局对垒双方都一致认可——这65个昼夜的决战,决定并改变了的命运。

奇技网以上就是淮海战役名称的由来 淮海战役战争背景是什么?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