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走出来的抗日将军:冯仲云投笔从戎入抗

宇宙奥秘 2023-11-21 21:45www.198689.com宇宙奥秘

  冯仲云,江苏武进人,1908年生,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1926年考入清华学校大学部数学系,1927年5月加入共产党,后被选为清华大学支部书记。1930年5月被捕入狱,10月逃出后,到哈尔滨开展革命活动。先后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中共北满临时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政委等职。冯仲云长期领导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从1931年到1945年的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牵制了侵华日军的大量有生力量,留下了许多英勇的抗日故事。

  教授之家成了省委活动中心

  1930年10月冯仲云出狱以后,由于身份暴露,无法再在北京呆下去。经清华大学的教授介绍,他到哈尔滨商船学校任教,从此他开始了哈尔滨的地下党生活。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在沈阳的满洲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领导人被捕。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驻东北代表兼省委书记的罗登贤,被迫转移到哈尔滨领导抗日救亡斗争。他在冯仲云家中紧急召集北满党的领导人开会,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工作。冯仲云受命担任满洲省委少数民族委员会书记、全满“反日会”党团书记、省委秘书长,妻子薛雯任省委交通员,侄子冯铉任省委联络员。

  当时,省委面临严重困难一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央苏区正遭受敌人残酷围剿,东北党组织与党中央已失去正常联系;二是党的活动经费业已断绝,省委需要自筹资金。幸好冯仲云是教授,又兼任附近中学数学课教师,月收入260多块银元。他们夫妇拿出180元交党费,利用各种关系筹措活动资金。

  冯仲云的家在市区南岗一栋僻静的俄罗斯别墅里。当时,满洲省委下辖哈尔滨市委、磐石、珠河、汤原、宁安等中心县委,双方都是通过秘密交通员传递文件、沟通情况。省委文件和宣传品,均由他组织秘书处印刷、分发,妻子薛雯负责机密文件保管和秘密交通接头。她不断在省委宣传部、组织部、印刷机关之间往来联络。省委秘书长冯仲云以大学教授的公开身份为掩护在这里安家。省委的全部重要文件都保存在客厅的大沙发靠背里。冯仲云的家成为当时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总指挥部”和省委的“文件库”。在这里冯仲云夫妇曾多次躲过敌人的检查。

  东北抗联的卓越领导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极端困难时期,由于日军实行大规模的疯狂的军事“讨伐”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抗日联军的活动地区日益缩小,部队大部被迫转移到深山密林,利用青纱帐和深山老林开展游击战,发动群众对抗日本关东军的“三光”政策。

  有一次,在鹤岗煤矿附近集镇活动,日本关东军正张贴布告通缉他,调动部队四处搜捕,悬赏一万元要他的人头。地下党向他通报情况,他镇静表示“不用怕,敌人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他有千军万马,我有地下长城。”第二天凌晨,他和战友们趁着朦胧雾气钻出铁丝网,胜利脱离包围圈。当时,敌强我弱,反讨伐战斗十分残酷,东北抗联原有三万多人,现在只剩下一千人左右。一些团、师、军长相继牺牲,血染疆场。敌人曾经押着战俘辨认哪个遗体是冯仲云。战士为了迷惑敌人,随意指一人说是冯仲云。敌人信以为真,将人头割下悬挂牌楼上炫耀战绩。

  其实,当时冯仲云正在森林里参加省委会议。会议选举他和金策、李兆麟三人组成新的常委会,确定金策任省委书记,他任宣传部长,李兆麟任组织部长。那是东北抗联部队最为艰苦卓绝、充满悲壮的岁月。敌人重兵讨伐,强迫群众并屯居住,切断抗日部队的联系。我军伤亡惨重,粮草弹药断绝,到处冰天雪地,大家以树叶作铺,围着篝火睡眠,常常挖树皮草根、猎杀野兽充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作战,在漫漫森林里辗转穿行。冯仲云与李兆麟等战友偶尔相遇,第一句话往往是“你还活着呢!”

  1939年,“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那天深夜,为了打通与党中央的联系,他和战友高禹民等越过边境进入苏联境内,寻求与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沟通情况。在异国他乡,他四天内奋笔疾书,挥泪写了三万多字悲情报告“亲爱的中共中央负责同志从1935年5月——1939年5月,整整四个年头了……北满党完全处在四外隔绝的状态,得不到任何直接的援助,没有得到上级组织的领导……值得人民嘉许和共产党足以自豪的,是我们在敌寇空前严重压迫之下,在巨艰万难的环境中,本着共产党员的真正革命精神,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地前进!一息尚存,誓死抗战,使我大中华民族史上呈现灿烂的光辉!”

  他直言不讳提出“中央三四年来与东北党,尤其是北满党没有联系,使党内各种问题不能及时在政治上、组织上得到解决,使工作受到无限损失。这是错误的,我们认为中央某些同志应该负有责任。”他希望见到中央同志当面汇报,批准由苏联远东党部发起召集吉东、北满党领导人开联席会议,研究建立统一指挥和调整党的领导机关等问题。

  一个月后,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海来看望他们,冯仲云提出上述要求,对方说正在请示中,他又要求给延安党中央发电报联系,马海将电文带走,以后杳无音信,始终未见到中央领导人。冯仲云焦急万分,直到1940年1月,他才和先后来苏联的周保中、赵尚志见面,共同商定在苏联伯力召开中共北满、吉东省委代表联席会议。会上冯仲云被选为三路军政委。

  不久,他们返回境内,向抗联部队传达伯力会议精神,继续在林海雪原深处浴血奋战。为了保存实力,积蓄干部,东北党组织决定将抗联一部分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继续整训,冯仲云由此开始进入新的人生历程。

  金日成喜欢听他讲政治课,欣赏他知识渊博,富有才华

  1940年12月,冯仲云奉命参加在苏联伯力召开的东北党组织和抗联各路军干部会议。会后,冯仲云被吸收参加在苏联整训的东北抗日联军北野营的领导工作,冯仲云任政治部情报科长,实际是搞宣传教育。参训人员来自苏联、、朝鲜,着重培养抗日游击队的军政领导干部,故而又称国际旅或88旅。朝鲜的金日成也参加了这次整训。在这里冯仲云和金日成经常在一起聊天交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金日成喜欢听他讲政治课,欣赏他知识渊博,富有才华。冯仲云去世后,金日成及其朝鲜的战友都十分怀念他。

  1992年4月,冯仲云的夫人薛雯参加金日成主席80寿辰庆典。金日成主席接见并宴请薛雯一家。金日成主席紧紧地握着她的手说“虽然我第一次见到你,你和我想象中的完全一样,在艰苦的抗日斗争中,仲云同志经常提到你。”在宴请时金主席用很多时间谈论了他与仲云的战斗友谊。特别谈到冯仲云对薛雯和儿女的思念,他开玩笑地说“当时队伍里有好多女孩子,都想给他介绍一个,但他都拒绝了。他总说‘我有个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女儿,等到抗日胜利后,我们一定会团聚的。’后来听说你们离散12年后团聚了,我特别高兴。”金日成主席伸出了大拇指说“仲云同志是好样的,是具有高尚情操的好同志。”

湖南南岳风景名胜区,巍巍祝融峰下,秀丽的“忠烈祠”旁,在那青松翠柏围绕的抗日英烈墓群中,离“忠烈祠”100 米处,有一座较为显眼的墓冢,那里面静卧着我的父亲——抗日英雄郑作民中将。时间流驶,韶华易逝,我也快进入古稀之年,追忆父辈的往事,他那驰骋沙场奋勇杀敌的身影,时常萦绕在我的脑际,令我内心怦然,激动不已。

  投笔从戎,走出乡关

  我的父亲郑作民,原名郑振华,1902 年9 月28 日出生于湖南省新田县高山乡高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我父亲兄弟6 人,他排行第四。那时,父亲家境较为贫寒,全家居住在几十平方米的茅草房内,晴不挡阳,雨不遮漏,居住简陋艰难。那时祖父很开明,看着父亲天资聪颖,觉得是个读书的料,于是,千方百计节衣缩食,在父亲10 岁时就送入了村里的一个私塾先生家读书。父亲很争气,贫穷不失志,通过一番勤奋好学,很多课文都能倒背如流,深得先生及乡党的赞许。乡亲们都说,振华这孩子是颗好苗子,将来定有大出息。

  1918 年,父亲考入县立师范学校后,开始接受新思想。空余时间,他借来一些描写英雄人物、侠义志士的小说、评传等进行阅读,有时读着读着被书里的情节迷住了,以致过了吃饭的时间还不知道。他十分敬仰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和爱国将领文天祥。他很喜欢岳飞那首《满江红》 的词,常在空旷的操场上吟诵着“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声音抑扬顿挫,抒发着报国忧民的真情实感,引起了师生们的共鸣。他不知在林荫道上背诵了多少遍文天祥的那首《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名言,既作为了他言谈中的口头禅,还在心底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从这以后,他目睹帝国主义在到处横行霸道的暴行,官僚军阀政府不择手段残酷欺压百姓,特别是当时广大农村,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吃不饱肚,衣不蔽体,流浪逃荒者成群结队,到处一片凋敝状态。这些现状,更加激起了他无比愤慨,作为一名热血青年,他想到肩上担子的沉重,开始萌发了立志舍身革命,定要救国救民的思想。

  1922年3月,新田县选举省参议员,当时的达官贵人为了达到当选省参议员的目的,竟采用卑劣手段,大肆行贿作弊,不惜使用一切手法拉选票搞“暗箱”操作。丑行暴露后,我父亲义愤填膺,带领一帮颇有正义感的青年,冲进新圩选区,砸碎了票柜,令当局大惊失色。父亲这一壮举,让他这位当时才20岁的青年闻名于全县,人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前辈们告诉我,是一件偶发事件促使父亲走上了从军的道路。1923 年秋天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父亲背着沉重的行囊,在返校的途中,路经一处偏僻的山林时,与一群劫匪相遇。劫匪见父亲孤身一人,伺机打劫,父亲与之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身上仅有的二十几块银元被抢。此时身处绝境的父亲想,既然学费被抢,回校读书无望,回家又无法向父母交差,悲伤之际,他想到了刚从广州回来探亲的同乡——知名人士、革命老前辈蒋先云先生,想必会给予帮助。父亲怀着一线希望,星夜赶往大坪塘村蒋先云家。两人一见如故,通过一番促膝长谈,蒋先云对我父亲发表的进步观点和对时局的看法大加赞赏。通过蒋先云先生的循循诱导,父亲对黑暗的旧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决心投笔从戎,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于是,父亲告别家乡,告别父老乡亲,走出乡关,随蒋先云一道来到了当时革命的中心广州。通过一番努力,父亲考入了程潜主办的湘军讲武堂,既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又进行军事操练,第二年,父亲如愿以偿地转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中队学习。

  戎马倥惚,仕途多舛

  父亲在黄埔军校学习斯间,不仅在政治、军事科目考试中成绩优秀,还利用各种机会阅读了大量进步的书籍,从而在心底唤起他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在心底暗暗发誓,要用自己手中的枪杆子好好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毕业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斗志,先后参加了广东革命政府组织的对军阀陈炯民讨伐的两次东征。在炮火纷飞的战斗中,父亲作战有勇有谋,深得上司赞赏,被提升为国民革命军教导2团5连排长。1926年春,父亲职务又得到提拔,被调任国民革命军教导师59 团8 连任连长。1926 年7月9日,父亲开始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营副营长,经历大小战斗数10 次,为消灭反动军阀势力,为夺取国民革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以后,他改名为郑作民,意即誓作一位赤胆忠心为国奉献之民。

  1927年7月,父亲升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补充11团团长,同年11月份,调任9 师54 团团长。1930 年,参加蒋冯阎中原大战。那时,他目睹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时感到迷惘、困惑,迫于无奈,只得率部敷衍从事。1931年10月,他提升为第2军9师26旅旅长。同年11月,蒋介石派遣他去“围剿”苏区红军,他借故拖延时间,迟迟不肯出兵,发展到按兵不动,这下惹怒了蒋介石,被解除了旅长职务,后调往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

  父亲在征战途中,还时常挂念着家乡的教育事业。1929年10月,鉴于新田县南乡一代10多万人口还没有一所学校,父亲甚为惦念,他节俭省下积蓄,带头捐款300银元,并令部下陈醒吾携款回乡,经过一番努力,在下槽洞开办了“南华高等学校”,亲任该校董事长及名誉校长。他总希望家乡多出人才,为国效力。

  父亲从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回来,1933 年秋,迫于蒋介石的淫威,他违心率部进入江西参加“剿共”,进而参加镇压19 路军在福建成立的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军事行动。不久蒋介石又叫他赴豫参加“剿共”,父亲毅然以军队疲惫不堪不能再战为由,断然拒绝了这道命令,他再也不愿看到同胞互相残杀的局面了。这时,他已是第2 军第9 师副师长。于是,父亲再度被调往南京陆军大学学习。

奇技网以上就是清华园走出来的抗日将军冯仲云投笔从戎入抗联的全部内容。更多,请关注频道!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