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最后一位自愿殉葬的妃子?
董鄂妃逝世后,顺治帝的天空笼罩着一层阴霾。那年冬天,天花肆虐,顺治帝亦未能幸免,病榻之上,大学士王熙受命草拟遗诏。
王熙在其《年谱》中回忆,那份遗诏是经过顺治帝多次审阅和认可的。在遗诏中却有一段令人不解的文字:“端敬皇后(即董鄂妃)尽心孝道,辅佐朕躬,然葬礼典礼,逾制过度。朕之罪一也。”此语虽婉转,但对董鄂妃而言无疑是一种间接的责备。
专家们对从顺治死亡到遗诏公布的短短时间进行了深入探讨,清史专家孟森认为这段时间内必有太后及诸王的参与,修改遗诏的内容。将董鄂妃葬礼的逾制写入遗诏,或许反映了孝庄太后对其的怨恨。孝庄太后始终对顺治与董鄂妃的关系心存不满,顺治的早逝,在她心中难免与董鄂妃有所关联。
如同《红楼梦》中的元春一样,每一位后妃的命运都与外戚家族紧密相连。孝庄太后的愤怒使另一位后宫女子——贞妃感到了深深的恐惧。她是董鄂妃的堂妹,为了家族安危,她决定以自己的生命来平息这场风波。年仅二十出头的贞妃,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失去姐姐和丈夫的悲痛。她从未像堂姐那样得到顺治的爱情和地位,但最终的结局却是她为他们的爱情付出沉重代价。贞妃的死亡在历史上被称为“从殉”,是中国古代一种残忍的制度。
贞妃被追封为皇考贞妃,被埋葬在孝陵东边的妃嫔陵寝里。康熙帝为其嫡母营建孝东陵地宫时,只有董鄂妃和康熙的嫡母与顺治帝合葬。那位为皇帝殉葬的贞妃死后依旧受到冷落,名分及合葬的哀荣都与她无关。值得一提的是,董鄂妃与顺治的地宫是清东陵中唯一未被盗过的,这或许让这对多情的天子和他的爱人得到了长久的安宁。
由于顺治的突然离世,皇族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天花肆虐之下,皇三子因其已患过天花并康复而被选为皇位继承人,他就是后来的康熙帝。康熙十二年的某一天,康熙帝下诏严禁殉葬行为,“从殉”制度自此在中国历史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