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妻鹤子的文化典故,林逋为什么被称为梅妻鹤
孤山隐逸,梅鹤成缘
深藏繁华之中的北宋诗人林逋,其生平事迹如一部清高自适的隐逸诗篇。林逋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却与梅花、仙鹤结下不解之缘。这一典故,早已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常见题材,象征着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
出自何处呢?这故事源自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林逋在孤山的生活中,常常泛舟西湖诸寺,有客至其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后,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这样的生活情境,令人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林逋的版本众多,但每一个版本都围绕着他的隐逸生活展开。他虽家境贫寒,但刻苦学习,发奋上进,最终成为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对功名利禄并无太多兴趣,厌恶社会上那种阿谀奉承、追逐名利的风气。于是便在杭州西湖边的一座山中隐居起来。
林逋的隐逸生活并非孤独寂寞,反而十分雅致。他擅长诗文,作诗时一挥而就,读完后便撕掉,不愿以诗出名,更不想名扬后世。他的脾气十分古怪,既不娶妻,更不要孩子,却对梅花和仙鹤有着特别的喜爱。他遍植梅树于房前屋后,赏梅玩鹤,怡然自得。
他的白鹤“鸣皋”成为他的信使,每次客人来访时,如果林逋不在,童子便会打开笼子放鹤去寻他。这样的生活情趣,让人不禁想起“梅妻鹤子”的典故,这也是林逋隐逸生活的生动写照。
梅花的清雅、白鹤的翱翔,与林逋的隐逸之情形成了完美的结合。他的生活如同他的诗,清新、自然、流畅,让人读后心旷神怡。这样的生活态度,成为了后人追求隐逸生活的典范,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清高自适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后来,“梅妻鹤子”这一典故被用来表示隐居或清高。林逋的隐逸生活和他的诗情画意,成为了永恒的话题。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内心的清静与自由,去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与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