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小学生坠楼悲剧应有更细致的教师
作者刘远举
近日,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女生缪可馨的自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悲剧事件不仅令人痛心,也引发了对涉事教师行为的深入讨论。经过当地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确认了教师袁某某存在收受微信红包、校外补课以及体罚学生等行为。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网上的传言,也让人们开始关注到教师行为失范这一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教师行为失范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可能长期存在且影响深远的问题。袁老师的失范行为很可能已经持续多年,一直缺乏相应的约束,最终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这让我们想起“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多次轻微事故和未遂先兆以及大量的事故隐患。那么,在袁老师背后,又有多少这样的隐患呢?
如何约束教师不正当的行使权力,甚至对学生实施软暴力,是一个被社会忽视的真问题。教师的自由量裁空间非常大,即便是一些微小的行为与决策,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三好学生评选、座位调整、班干部选拔、学习上的关心与批评等,都是班级生活中的资源,同时也可能成为教师行使权力的手段。如果老师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不公正的对待,那么对学生的伤害将是巨大的。
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和知识水平都不成熟,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班级就像一个小型社会,班主任就像是君主,拥有很大的权力。一句话的暗示,就可能让学生成为边缘人。这种不对等的、压倒性的权力关系,要一直持续到初中、高中,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班级的更加自主,教师的影响力才会逐渐减弱。
社会对这一问题缺乏重视,忽略了学生遭遇的不公正待遇可能来自于老师。我们需要建立更加明确、细致的教师行为规范,并达成相应的社会共识。不要浪漫化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而应该专业化、职业化地对待教师这一职业。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我们需要更加细致的行为规范,以及在教师行为失范后的救济措施。
对于缪可馨的悲剧,我们深感痛心。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中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寻求解决之道。我们需要反思教师行为规范的问题,加强对教师的约束和监督,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一个公正、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小学生行为守则无疑是每个小学生必须牢记的准则,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更应当关注并背诵的,乃是“小学教师行为守则”。因为这份守则,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行为界限,明白哪些行为是不当的,哪些行为应当及时告知家长,从而避免可能的伤害。这是教育领域的基石,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保障。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而老师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之一。老师的言行举止,无疑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遵守行为守则的老师,不仅能够保障学生的安全,更能以身为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这份“小学教师行为守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每位小学教师的职业底线,更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道德基石。它明确了教师的职责和行为界限,让每一位教师都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无拘无束的,而是有着严格的行为规范。只有遵循这些行为规范,才能保障学生的权益,实现教育的目标。
我们应该呼吁每一位家长和学生,不仅要牢记《小学生行为守则》,更要深入理解并背诵“小学教师行为守则”。这样,他们不仅能保障自己的权益,还能帮助老师更好地理解教育职责,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是我们对孩子们的责任,更是我们对教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