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袁世凯不称帝 中国命运会怎么样?
一百年前的今天,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离世,他的一生充满争议,尤其是在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改元的时期,背负了无法洗刷的恶名。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袁世凯在1916年没有选择称帝,近代中国的走向是否会有所不同?
袁世凯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清朝度过,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推动者。他设立天津商务局、鼓励开厂、整顿金融,发展工商业,还要求废除科举,大力推广免费的新式学校。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后,他促成了清帝退位,实现了南北统一,这些都是他的功绩。自1912年3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起,到1916年6月病逝,这四年间,袁世凯的行为让人大失所望。他破坏约法、解散国会、伪造民意,不仅使自己成为终身大总统,更是悍然称帝,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有利于共和的事情。
梁启超曾评价袁世凯为“中世史黑暗时代东方之怪魔人物”,并明确指出他在十九、二十世纪中没有价值。他只顾个人利害,而不知国家社会为何物。即使袁世凯在1916年没有称帝,期望他成为华盛顿也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袁世凯满足于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及《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做一个大权独揽的终身总统,那么中国政局又将如何呢?
军事方面,虽然袁世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表面的统一,但要真正消除割据局面却十分困难。晚清时期,地方督抚已有尾大不掉之势,辛亥革命后,地方割据已成定局。即便袁世凯权势滔天,也无法号令各省。他试图通过改革军制、设立将军和巡按使来加强中央集权,但效果有限。北洋系内部的段祺瑞、冯国璋等已有各自势力,使得袁世凯在军事方面的统一工作困难重重。
在经济方面,如果袁世凯不将大量资源用于称帝和镇压反对声音,而是专注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那么国家财政或许能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上。当时的中国需按时偿还庚子赔款等债务,但由于各省截留税收,北洋的财务状况一直不佳。如果袁世凯能省下用于称帝的大笔开销,那么中国财政或许能避免恶化。
袁世凯的称帝行为对当时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即使他不称帝,只是做一个大权独揽的终身总统,也无法改变中国面临的内外困境。因此我们只能假设历史如果重新来过会是什么样子,但历史的进程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更好地面对现在和未来。称帝对于袁世凯而言,是一场既烧钱又充满变数的冒险。据估算,他至少花费了2000万元用于称帝的各项准备工作。这些费用包括制造舆论的活动经费,如向古德诺支付50万、给筹安会拨款300万、收买报馆30万等。登基大典的筹备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修缮三大殿的费用高达270万,两件龙袍和典礼陈设费用也分别达到了60万和200万。
如果袁世凯没有选择称帝,中国的命运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走向。这笔巨大的开支将得以节省,用于发展国家经济、改善民生,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疑将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不会出现护国之役,军费开支也将大幅减少,中国经济将少受一次打击。
在政治方面,袁世凯的称帝直接为中华革命党提供了卷土重来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旗帜重新发动民众。袁世凯的重要顾问汪凤瀛在《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中坦言,袁世凯的帝制阴谋曾使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的努力被民众误解。但如果袁世凯真的称帝,那么民众的态度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孙、黄等人的先见之明将被广泛认同,他们的声望和信用也将得到提升。海外华侨看到祖国复兴帝制,可能会更加积极地支持孙、黄等人,为革命提供无限资财。
袁世凯的称帝决策不仅耗费了巨额财力和物力,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如果他没有选择称帝,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或许将更加繁荣和稳定,政治局势也可能更加明朗。历史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对于袁世凯和整个中国来说,称帝决策带来的后果和影响,都成为了无法更改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