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每当时代无可救药,总是道家拨乱反正
每当历史走到混乱的极点,那些能够拨乱反正的人物,往往来自道家。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而是背后蕴含了一种深刻的规律。回首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不难发现每一个朝代的鼎盛时期,其治国理念中都隐藏着一种共同的秘诀,那就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从汉朝到清朝,无论是在创建时期还是发展过程中,这种治国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内在的实际领导思想,深受黄帝和老子思想的启发,即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对外展示的、用于宣传教育的则是孔孟之道,即儒家文化。这两者之间有时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的。就像市井俚语中的“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讲的是一套,实际做的却是另一套。
那么,究竟什么是黄老之学的道家学术呢?老子所著的《老子》一书,亦被称为《道德经》,最能代表道家思想,其中阐述得最为系统和具体。而庄周所著的《庄子》,则进一步阐扬、诠解老子思想,发扬道家思想至透彻之处。庄子的《庄子》一书,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是政治、军事、教育还是经济方面,都能从中找到智慧的启示。不仅如此,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个人修养、修道养气以及立身处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代人对道家的观念,大多是汉、唐以后所形成的。在秦汉之前,所谓的“道家”与“儒家”并没有明确的分界,两者都是基于一个“道”字。这个“道”字包含了宗教观、哲学观以及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等一切哲学。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学者纪晓岚对道家学术的评价为“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这准确地概括了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道家也有其流弊。除了传统的画符念咒、吞刀吐火之术外,还包括阴阳、风水、看相、算命、医药、武功等等。尽管这些都属于道家的学术,但也正因为其广博无边,有时会被滥用或误用。
提及魏晋南北朝这一阶段,人们总会想到易经、《老子》、《庄子》的流行。这是一个变动不安、非常混乱的时代,但在哲学思想方面却异常活跃。有人说,“三玄”之学是衰乱之书,每当衰乱的时代,它就会特别受人欢迎。这或许是因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失去寄托,希望从道家思想中找到一条出路。
对于历史的解读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看历史也是如此。汉、唐、宋、元、明、清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推动的。那些帮助他人成就事业或发财后自己飘去的人物,如商汤时的伊尹、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等,都是道家人物。他们有着一贯的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帮助他人成功后自己隐退江湖。然而有些人虽想学道家的这种精神但未能如愿如张良等未能完全做到功成身退而诸葛亮则更多地表现出儒家的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像唐代的魏徵明代的刘伯温清朝的范文程等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道家人物他们的贡献同样值得被铭记和传承。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总能发现那些传奇般的人物和事件,他们的存在为我们的时代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和深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历史的深处,探索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
几十年前的明史研究领域,有一个被广大研究者所忽视,却极为重要的领域——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他是一位将道家哲学融入治国策略中的杰出统治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文章,其中揭示的历史真相令人震撼。
在这些文章中,朱元璋描述了他身边几位特殊的道家人物。其中一位名为周颠的道人尤为引人注目。这位看似疯癫的道家人物,实际上在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的征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当朱元璋面临困境,周颠总能神奇地出现,为他带来转机。甚至在决定性的战役中,他都能化险为夷,为朱元璋的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说到朱元璋,就不得不提他的特殊经历。他曾对周颠进行残酷的考验,试图把他置于死地,但周颠却总能化险为夷,让朱元璋对他无可奈何。这样的经历更增加了他的神秘色彩。但更令研究者惊奇的是,这些看似神话般的史实都被传统史家所忽视。实际上,在朱元璋的著作中,这样的史料并不罕见。
回溯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许多朝代都有类似的经历。例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这些时代的开创者们在初期都采用了道家的治国策略。而到了近代,清军入关,统治中华,他们所采用的最高政治哲学也是源自《老子》的学术。就连清康熙皇帝,在年幼登基、面对内外困境的情况下,也能凭借道家的智慧与努力,奠定大清二百余年的基业。
这些史实都表明,每当时代面临困境,总有那么一批道家人物站出来拨乱反正,他们虽被忽视,但却是历史的真正推动者。正如南怀瑾所言:“每当时代无可救药,总是道家拨乱反正!”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希望我们能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为我们的时代带来正能量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