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黎巴嫩贝鲁特博物馆,都做了些什么?
前不久,黎巴嫩首都发生的那场惊天爆炸,再次将世界的目光聚焦于这个命运多舛的中东国家。黎巴嫩,这个历经无数战乱和纷争的国家,一直在动荡与安宁的边缘摇摆。
自1975年内战爆发以来,黎巴嫩便饱受内忧外患之苦。频繁的党派冲突、游行示威以及和周边国家的紧张局势,为这个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忧愁烙印。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也有着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璀璨侧面。
黎巴嫩西临地中海,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出了灿烂的商业文明。这里有着中东地区罕见的丰沛降水,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人类在此定居。腓尼基人的商业文明自三千年前便在这里生根发芽。由于地处亚非欧交通要冲,黎巴嫩在历史上相继受到多个政权的统治,其丰富的历史遗产令人瞩目。
首都贝鲁特是黎巴嫩最大的海港,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曾是阿拉伯世界和西方世界的港口枢纽。这座城市以中东小巴黎的美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现着独特的地中海魅力。在这里,历史与文明交汇,形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贝鲁特国家博物馆是黎巴嫩的文明象征。这座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3年,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于二战后正式开放。博物馆内藏品丰富,多为手工艺品,年代横跨多个历史时期。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岁月故事的见证,讲述着黎巴嫩的民族记忆和文明脉络。
1975年的内战给黎巴嫩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对于贝鲁特国家博物馆及其珍贵文物来说,更是一场浩劫。在战争期间,博物馆遭受了持续的枪击和炮轰,策展人兼文物保管人米尔马吕斯切哈珀心急如焚。他和妻子在交火间歇和短暂的休战时间里,冒险进入博物馆,竭尽全力保护文物。他们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将文物从展柜中撤出,藏在地下室的储藏间,用沙袋保护雕像,并浇筑混凝土保护地面上的展品。
这一切保护措施背后透露出的是切哈珀对文物的深深忧虑和无奈。幸运的是,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这些珍贵的文物得以幸存下来。如今,当我们回首这段历史,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黎巴嫩的历史和文明,在切哈珀等人的努力下,得以延续并传承给未来。这座博物馆见证了长达十五年的战争,最终在1991年停火的硝烟中艰难地重新站稳脚跟。其地下室被雨水浸没,屋顶破损,外墙布满了弹坑和枪眼,曾经的战场痕迹仍历历在目。民兵们曾在此随意涂鸦,把博物馆一度变成他们的放纵之地。
藏品的状态亦极为严峻,储藏室积水严重,小型文物因长期无人照料而遭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尤其是木制品和人像俑,已经面目全非。大型石器被随意遗弃在应急箱中,因缺乏通风而显露盐分腐蚀的痕迹。更令人痛心的是,古物总局的一侧被炮弹炸毁,珍贵的地图、照片和文档记录以及装有考古用具的箱子在战火中付之一炬。
幸运的是,大部分文物仍然被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在钢筋混凝土墙被凿开后,仿佛能听见那些被封存了十五年的文物的低沉呜咽。自战后重启修复工程以来,这个三层楼的建筑在一九九九年重新开放了一二层,但地下室直到2010年才向公众敞开。其中的展览是对生死艺术的深刻致敬,从公元前的人类牙齿到十九世纪的奥斯曼石刻,与亡者相关的各类文物都被展出。
在展厅中,一批来自公元前六至四世纪的腓尼基时期的白色大理石石棺尤为引人注目,上面雕刻着精美的肖像,展现了数千年前逝者的风貌。一座巨大的彩绘墓碑同样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这座墓碑于1937年在黎巴嫩提尔地区被发现,其壁画取材于希腊神话,可追溯到公元二世纪。其中描绘圣母玛利亚的壁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圣母形象之一。
战火纷飞的黎巴嫩贝鲁特,这座城市的博物馆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在动荡中究竟如何坚守和保护着珍贵的文化遗产?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这神秘面纱,探寻贝鲁特博物馆的非凡之旅。
贝鲁特博物馆,一个充满故事与历史的地方。在战火硝烟中,这里曾是知识的避风港,文化的庇护所。战火虽烈,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他们勇敢地守护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见证着黎巴嫩的历史与文化。无论是远古的石器、古老的书籍还是艺术品,都是他们心中的瑰宝。他们深知这些文物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物质价值,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信息。他们通过不懈努力,使得这些珍贵的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这座博物馆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独特魅力。每一件展品都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荣耀。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不仅是守护者,更是传承者。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展览,向公众传递着文化的力量,让人们了解黎巴嫩的历史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他们在困难时期依然坚持开放,为公众提供一个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激发人们的勇气和希望。
贝鲁特博物馆的每一次展览、每一次活动都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我们继续关注这个频道,共同见证黎巴嫩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让我们一起期待贝鲁特博物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