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如此原始探访中国境内最后的裸体部落
阿细族,作为彝族的独特支系,深谙火的奥秘与力量。远古时代,人类尚未发现火的神奇之处,仅以生冷的食物为食。火的发现与运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饮食方式,使得熟食成为日常。为了感激火的恩赐,阿细的先祖们每年都会定期举行庄重的祭火仪式,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居住在云南省弥勒县红万村的阿细族人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火仪式。这场仪式是他们对自然回归的热烈庆祝,也是对火的深深崇拜。这一天,他们视火为万物之灵,整个庆典宛如东方的狂欢节。
从昆明出发,沿着326国道南行,再转入柏油路和土石公路,就能抵达这个被绿翠环绕、土墙灰瓦的西一乡红万村。这里居住着一千多口阿细族人。他们的祭火神节是祖辈留下的古老传统,据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人们对火的种种好处逐渐有了认识,于是想方设法保留火种。但由于当时无法很好地控制和利用火,火种常常因雨淋或山火而熄灭,使得人们对火的力量感到既敬畏又惊奇,想象中有神灵在主宰着火。
相传,在一年寒冷的冬天,一个叫「木邓赛鲁」的年轻人受到启发,用坚硬的栗木钻火,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努力,终于在农历二月初三这一天钻出了火花,取得了火种。他将钻木取火的技术传授给族人,并教导大家如何保护火种。「木邓赛鲁」被视为火神的主宰者,每年二月初三,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火仪式来纪念他。
祭祀当天,村里的男子和男童们会进行特别的化装和文身。他们使用本地土制的红、黄、白、黑、褐五色颜料,在身上绘制象征动植物和五色连环的图案。动物图案展现了村民的动物崇拜,而五色连环图案则象征着对大自然如土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崇拜。化装完毕后,他们还会用棕叶和松果树叶编成野兽图形戴在头上,头上还会插上飞禽羽毛和兽皮等装饰品。
这一天,阿细族人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火的崇敬,也展示他们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这个祭火仪式不仅是他们对祖先的敬仰,也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感激。彝族阿细人,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的服饰独特,腰部被棕叶、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编织的「裙服」巧妙围住,仿佛诉说着远古时代的神秘故事。他们有的摹仿原始人类,用树皮、树叶遮体,以粗狂的舞动和呐喊,地表现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他们的祭火仪式更是别具一格。通过各种千奇百怪的不同姿式和体态语言,阿细人表达着对火的崇敬与敬畏。成年男子更是以独特的方式装饰自己,有的夸张地装饰,以显示阳刚之气,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威武地成为火神的忠实卫士。
红万村的男子们为了显示自己的雄壮,想出了各种绝招。有人用动物的标本装饰自己,有的用芭蕉花的箭苞暗喻,还有人全身抹泥巴,甚至披挂上树叶衣,故意不露「声色」。这种独特的装扮,让人感受到阿细人的独特魅力和对火神的无尽崇敬。
当「火种」被送到村中最大的场院上,点燃的篝火照亮了夜空。纹身遮面的人们摹仿各种动物的神态,即兴表演,狂舞纵欢。他们用小筛子做月琴,短棍做笛子,长棍当二胡,手中的任何物件都能变成「乐器」,而乐声则是从他们嘴里自然流淌出来。
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人们还哼着即兴自编的土着歌谣,呼叫着踩火堆、跨火栏、射火箭、转火磨、闯火阵。人们恋恋不舍地将自己手中的「兵器」、「乐器」投入篝火,象征着污秽邪魔被火烧尽,火神会保佑来年收成有余、人寿年丰。
彝族阿细人,一个充满魅力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祭火仪式、独特的服饰和歌舞,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