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开国上将中为何有一位蒋介石的嫡系将领【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故事令人瞩目。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位特殊的开国上将——陈明仁,一位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他的故事跨越了战争与和平的界限,成为了传奇。
时光回到1949年9月,毛泽东邀请陈明仁参加北平的新政协会议。陈明仁作为军的著名将领,在长沙率部起义后成为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五军军长。他的到来,成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的焦点。毛泽东亲自对他说:“新政治协商会议就要开幕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都有,唯独缺少蒋介石的嫡系将领,你是第一个。”这是对陈明仁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他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的肯定。
陈明仁的军事生涯始于黄埔军校。他的从军之路充满曲折和传奇。程潜是他的同乡,也是黄埔军校的创办者之一。陈明仁曾投考陆军讲武学校未果,但凭借在长沙兑泽中学的优异成绩和一身灵气,得到了程潜和李明灏的赏识。他们改变了他的籍贯,录取他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从此,陈明仁踏上了军事生涯的道路。
在黄埔军校的学习期间,陈明仁表现出色。他不仅在军校中表现出色,而且在第一次东征中敢打敢冲,立下了大功。他在东莞城内的战斗表现令人瞩目,缴获了一个营的枪,受到了团长刘尧宸的赞扬。他的勇气和决心赢得了上级的认可,被破格提升为教导团一营三连连长。
第二次东征时,陈明仁继续表现出色。在攻打惠州城的战斗中,他英勇无畏,身先士卒。当他的团长不幸阵亡时,他更是悲愤交加,决心为团长报仇。他的勇气和决心激励着身边的战士们,最终成功攻下惠州城。
随着三声震耳欲聋的炮弹爆炸,城墙被炸塌一角,城头上的也哑火了。陈明仁将军亲自挥舞旗帜,率领士兵们乘着炸开的城墙缺口,奋勇向前。他们将旗插在城楼上,展示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这一幕让士兵们信心倍增,后续部队如同潮水般涌上。而守城的官兵们看到对方的旗帜,心中惊恐万分,纷纷丢枪逃窜。
惠州城的攻陷,被现场指挥的蒋介石和周恩来等人尽收眼底。当蒋介石问及谁手持大旗第一个登上城墙时,身边的黄埔教官李明灏声音洪亮地回答道:“是你的学生陈明仁!”蒋介石听后喜形于色,对陈明仁的英勇表现大加赞赏。
在惠州城内的庆功大会上,蒋介石发布命令,向陈明仁致敬。他还当场宣布提升陈明仁为三营营长。这场战役使得陈明仁在军中名声大噪。后来,当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见到陈明仁时,他亲切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并向陈明仁致以敬意。
陈明仁将军不仅在惠州战役中表现出色,他还曾在北伐中救过蒋介石的命。1926年,当北伐军陷入险境时,陈明仁率部解围,救出了蒋介石和白崇禧,并俘虏了敌军一名团长。他的军事才华深得蒋介石的赏识。
此后,陈明仁一路晋升,历任黄埔军校上校队长、军陆军第十师二十八旅五十六团上校团长。他始终追随蒋介石,唯命是从。尽管陈明仁后来承认,他当初并未预料到蒋介石会背叛革命,但作为军人,他已身不由己。
滇西抗战期间,陈明仁的战功卓著,蜚声中外。1935年春,他进入军陆军大学学习,毕业后被任命为军陆军第二预备师中将师长。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率部参加武汉会战,坚守阵地,赢得了蒋介石的嘉奖。因军内部派系斗争激烈,陈明仁的预二师成了“牺牲品”,被撤销了番号。
陈明仁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荣誉和传奇。他的勇敢和才华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尊重。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过辛勤努力的人们。陈明仁被调任至汉口,此时的何应钦决定将四川的三个补充团整合为一个师,并赋予正规番号,交由陈明仁指挥。陈明仁借此机会成功恢复了预二师的番号,他的努力得到了何应钦的认可。1939年冬季,陈明仁亲自率领预二师参加了广西桂南会战,他的英勇表现赢得了嘉奖。到了1941年冬,他又受命率部进驻云南昆明。
陈明仁的预二师在他的领导下迅速壮大,兵力几乎达到了一个军的规模。尽管他的官职仍然是中将师长,但他的实权却在不断增长。唯一让他感到不满的是,由于长期的战斗以及随后的在云南的工事修建任务,他的部队的服装供应却跟不上,这使他感到自己的部队像是一支乞丐部队。
这种情况在蒋介石面前爆发了。一次,蒋介石在云南昆明游览西山风景区时,遇到了陈明仁部队中的修建工事的士兵,他们衣衫褴褛,让他大为震怒。回到昆明后,蒋介石细查之下得知这些士兵都是陈明仁的人。愤怒之下,他暗中对陈明仁进行了职位的调动,将其升为第七十一军副军长,并要求他在两天内完成移交手续。
这样的命令让陈明仁感到不服。当蒋介石找他谈话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质问为何会有这样的决定。陈明仁的质问让蒋介石无言以对,他只能指出陈明仁没有当好师长。但陈明仁反驳说他在作战、训练和校阅方面的表现都得到了嘉奖,部队的纪律也得到了蒋介石的亲自赞扬。
面对陈明仁的反驳,蒋介石无言以对,只能找出士兵们的服装问题作为理由。但陈明仁立刻反驳说,部队的衣服没穿好不能怪他,要怪只能怪蒋介石,因为衣服是蒋介石发的,质量差而且数量不足。
这句话让蒋介石十分尴尬,他试图否认这个问题,但陈明仁不依不饶,指出有账目可查。这场争执愈演愈烈,最后蒋介石十分生气,命令宪兵将陈明仁押回重庆。但陈明仁毫无惧色,他大声嚷嚷自己不认罪,甚至扯下领章掷在地上以示抗议。
这场争执惊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包括云南省主席龙云。他出面劝解,才平息了这场争执。陈明仁之所以敢如此顶撞蒋介石,与他的性格有关。他的部下和一些亲友都怕他发怒,因为他的眼神和嘴巴都给人一种威严感,暗地里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扁嘴巴”。这次事件也展示了陈明仁对部队福祉的深切关心以及他坚定的立场和勇气。陈明仁将军:傲骨铁军与滇缅战魂的传奇故事
一场风波过后,陈明仁将军的名字在军中传开,他赢得了“傲上将军”的美誉。在战事频频的背景下,蒋介石依然需要借助陈明仁的力量。当支援英美盟军在缅甸抗击日军的时刻到来,陈明仁终于迎来了报效国家的机会。他以副军长的身份率领第七十一军及预备第二师加入中国远征军,准备开赴滇缅地区参战。
由于战局的变化,陈明仁未能如愿率部入缅作战。在1943年至1944年的反击作战中,陈明仁所在的七十一军受命在滇西进行反击。滇西的重镇保山已被日军占领多年,要想反击,必须从惠通桥、攀枝花渡过怒江,攻击龙陵、保山一线。
陈明仁选择了出其不意的路线,他率七十一军的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翻山越岭,绕道怒江,从原始森林中向镇安街发起进攻。这一出其不意的攻击让八十七师一举击溃守敌,占领了镇安街。
当龙陵的日军得知镇安街失守后,他们立即派出加强中队,与溃逃的守军一起猛扑,企图夺回这个重要的公路要点。陈明仁果断地更换了动摇的指挥官,任命了新的师长,这一决策立刻振奋了部队的士气,对日军造成了重创。
陈明仁的军事才能和决心在回龙山战役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1945年1月,为了攻克日军据点的畹町和芒市,陈明仁的七十一军被委以重任。面对久攻不下的回龙山,陈明仁果断指挥七十一军出击。在他的领导下,七十一军成功地攻克了回龙山,这一胜利不仅挽回了战局,也为陈明仁在国内外赢得了声誉。
回龙山战役的经过惊心动魄。面对日军的顽强抵抗,陈明仁以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坚定的决心赢得了胜利。他的军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攻克回龙山,为滇西抗日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明仁将军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使他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将领。他在滇缅地区的战斗经历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了一个传奇。陈明仁将军的故事
站在一旁的美国联络官对陈明仁一无所知,通过翻译传达了美国指挥部的指示:对于回龙山的攻击,不再派遣飞机支援,也不进行物资的空运。黄杰将军急忙向美国联络官介绍陈明仁,称他已将攻占回龙山的任务交给这位将军,并希望美国继续给予支援。美国联络官显然对陈明仁的能力有所质疑,直接询问他何时能攻下回龙山。陈明仁坚定回应,他的部队明天到达,后天接防,第三天就能攻下。此言一出,众人惊愕。美国联络官步步追问,陈明仁立下了军令状,表示若三天攻不下回龙山,他将与回龙山共存亡。
陈明仁的自信并非空谈。他指挥七十一军,针对日军崇尚武士道、机械顽固死守的特点,实施包围作战,以各个击破阵地的战术消灭了日军,成功拿下回龙山。盟军指挥官对陈明仁刮目相看,称赞他为中国军队的名将。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陈明仁在1946年3月奉蒋介石命令率七十一军开赴东北。同年4月,他率部抵达四平前线,与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展开激战。陈明仁誓言不攻下四平绝不罢兵,而林彪则誓言死守四平,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这场战役持续了一个月,双方伤亡惨重。面对这样的局面,毛泽东致电林彪,强调在坚守与放弃之间做出明智选择。最终,林彪决定主动放弃四平。
陈明仁在战场上的表现令人瞩目。他的决策果断、指挥得当,使七十一军在多次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无论是面对回龙山的硬骨头还是与林彪的激战,他都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他的故事不仅在战场上被传颂,也在军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金秋的北京,陈明仁与程潜两位特别代表,在毛泽东的电邀之下跨越时空,踏上了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之路。他们的到来,如同一阵和煦的春风,吹拂着这座古老而又崭新的城市。聂荣臻、罗瑞卿、张友渔等人在车站热情迎接,展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与尊重。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毛泽东与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多次接见陈明仁等人,并设宴款待。而在那些温馨和谐的交流中,陈明仁与程潜深受感动,也深受启发。
9月19日,一个晴朗的日子,毛泽东邀请陈明仁与程潜游览天坛。当他们来到祈年殿时,毛泽东特地召唤陈明仁,与他单独合影。合影后,毛泽东幽默地问陈明仁要洗多少张照片,陈明仁随口回答十打,毛泽东风趣地建议他洗五十打,这样就不会被人说被软禁了。
几天后,毛泽东在家中设宴招待陈明仁时,主动提及四平之战。陈明仁表示内疚,毛泽东宽慰他说,两军相战,各为其主,犹如划船,都想划赢。这番话让陈明仁深感温暖。
随后,陈明仁表达了他坚决接受中国领导的决心,并向解放军学习,服务人民,效力国家。他坦诚地说:“我愿意接受毛主席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思想,虚心学习,努力实践。”
在与毛泽东的交流中,陈明仁被问及今后的打算是从政还是带兵。他表示如果可能的话,仍希望在军事上为国家尽力。对此,毛泽东鼓励他担任解放军二十一兵团的司令员。陈明仁以职业军人的姿态表示无条件服从党的领导。
毛泽东听后笑容满面地说:“你这样无条件服从,我倒有些不好办了。但无论如何,解放军有饭吃,你也有饭吃;的军队有衣穿,你也有衣穿。”这番话让陈明仁深感感激和安心。
在9月25日的政协全体会议上,陈明仁坦诚地回顾了自己的历史。他坦诚地说自己是一个军人,原本以卫国救民为天职。在参加内战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这完全违背了人民利益。他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困惑后终于觉悟过来并投向真正的革命方面来。他感激地说:“在黑暗中挣扎过多少年的我一旦获得光明可以大步迈进我感到无比愉快和兴奋。”他还表示愿意改造自己和所统率的部队完成革命军人的任务。陈明仁的坦诚发言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和广泛认同这也标志着他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新的征程。在1949年的深秋,湖南浏阳县城热闹非凡,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在这里正式成立。这一重要时刻,由陈明仁担任兵团司令员,他精神焕发地主持了成立大会,并宣布了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
追溯历史,这一切的起源要归功于毛泽东的指示。在陈明仁的带领下,原本的起义部队根据指示进行了整编,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这支部队,在陈明仁的领导下,不仅勇敢起义,为湖南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在学习与自我改造中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成立大会上,四野政治部副主任陶铸赞扬了兵团所走的路是正确的、光荣的。他强调了起义后,经过学习与改造,兵团已经确立了为人民的决心,并坚决表示会跟随中国走。这是一个经过严重思想斗争后取得的胜利。陈明仁在大会上激动地说,从今天起,兵团已经踏上了光明之路,开始了新生。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子弟兵,将在的领导下努力改造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十一兵团不断整训,并在1952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五军。陈明仁被任命为军长。此后,他的部队移防广东湛江,守卫祖国的南大门。
陈明仁的军事生涯中的亮点不止于此。在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荣获一级解放勋章。作为党外人士的军长,这一荣誉让他感慨万分。他表示,从军三十年来,这是第一次获得如此高的荣誉,他对此非常感谢和解放军的信任和关怀。
1968年,陈明仁因健康问题申请回湘离职休养。湖南省在长沙市为他提供了一栋花园楼作为居住之地,让他能够安度晚年。当周恩来得知他患上癌症时,亲自安排他在北京治疗,并对治疗方案进行了审定。
陈明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将领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他的军事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的坚定信仰上。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陈明仁的人生轨迹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的传奇,更是一个关于信仰、勇气和改变的故事。他的生涯成就和人生经历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