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连德和清末1910年东北鼠疫,清末东北鼠疫带走

世界奇闻 2025-04-01 09:56www.198689.com世界奇闻异事

郭老十在吉林榆树经营着一家名为魁升元的旅店,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人。一天之内,店里两名来自哈尔滨的客商毫无预兆地突然晕厥,紧接着吐血身亡。不久后,一名店员也以相同的方式暴毙。他们的尸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呈现诡异的黑色。这一连串的死亡事件让旅店里的其他人惊恐万分,纷纷选择离开。由于正值年末,郭老十无奈之下打点了旅店的事务后,选择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过年。

命运似乎并没有放过这个可怜的商家。不久后,郭老十也离世了。死亡的气息冲散了团聚的喜悦,家里人为郭老十停尸五天,结果导致全家53口人中32口死亡。随后整个村落也开始不断地有人去世,仿佛整个村庄变成了一座鬼村,到处都是紫黑色的尸体,如同被阴曹地府所洗劫。

那是清王朝的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大雪纷飞。1910年10月12日,位于中俄边境的满洲城里,一名男子突发身亡,皮肤呈现出可怕的紫黑色。他几天前还兴高采烈地出门打猎,然而那次的捕猎过程异常顺利,仿佛猎物在等着他来抓。他兴奋地扒皮享用后,却因此遭到了瘟疫的诅咒。

同样是在这座小城里,两名刚从俄国境内返回的工人,在一家客栈投宿。几天后,他们与客栈里的两位客人相继在同一日死亡,身上也出现了大片的紫黑色斑点。这一天,是10月25日。这两名工人据说是被俄国人赶回来的,他们先前所在的工棚里,七名人突然死亡,尸体黑紫,俄国人因此烧毁了他们的衣物行李并将其他华工驱逐。

起初,这些发病和死亡的事情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像是无名之辈的遭遇一样被忽视。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官方记录后,他们的尸体被随意收殓并掩埋,连一座墓碑都没有。谁也没想到,这场造成6万多人死亡的疫病在东北就这样悄然拉开了序幕。

疫情迅速蔓延,从一家一户到整个街区,再到县市。它沿着满洲里一路向南传播,很快就传到了千里之外的哈尔滨。哈尔滨的贫民窟尤其是傅家甸(现在的哈尔滨道外区)成为了重灾区。傅家甸是一个聚集了两万多人的贫民窟,这里房屋低矮、住宅拥挤、卫生条件恶劣。由于居住条件有限,这里聚集了大量修筑铁路的劳工,他们很多人都是从灾害不断的关内地区来的,只为谋一条活路。当疫情传到这里时,活路变成了死路。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土炕成为了疾病传播的温床。疫情肆虐之下东三省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正如东三省总督锡良所形容的那样如水泻地、似火燎原疾病席卷了东北的多个市县哈尔滨北部的傅家甸便是其中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聚集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贫困劳工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差使得疫情得以迅速传播当疫情在这里爆发时那些原本充满生活气息的土炕瞬间变成了死亡之地疫情的肆虐给这个已经充满异域风情的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痛苦。死神在傅家甸留下了冷酷的爪牙。从那第一例死亡开始,死亡的阴影便在这座城市中迅速蔓延,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傅家甸每日的死亡人数已经过百。如果不能有效遏制这场疫情,这里将成为一座绝望的鬼城。

情势严峻,防疫工作刻不容缓。面对这场大型屠杀的元凶——鼠疫,我们不能有任何迟疑和懈怠。高烧、吐血,尤其是皮肤黑紫的典型症状,让当时的专业医生和官员们迅速锁定了这场灾难的源头——这不正是曾经在欧洲大虐的黑死病吗?

鼠疫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精明的俄国人和日本人为了保障自身在哈尔滨的利益,已经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采取了预防措施。官员们也没有闲着,哈尔滨出事后不久,他们就成立了临时防疫局。在当时的背景下,抗生素尚未问世,治疗鼠疫并无特效药物。除了将病人送入临时养病院,给予死者丧葬费外,他们并没有太多有效的手段。而负责傅家甸的防疫官更是一名缺乏防疫经验的文人。普通百姓对疫病知之甚少,恐惧与不安在心中蔓延开来,民间谣言四起,各种防病治病的方法被传得神乎其神。有人说是日本人在井里投毒导致疫病爆发,有人听说猫尿、可以治病,于是猫尿被疯狂寻找,烟馆人满为患。更有黄天道教的信徒宣称只要信奉就能免受病痛之苦。

当疫情愈发严重,外务部右丞施肇基收到俄、日两国的照会时,他知道这场防疫战役已经箭在弦上。俄国和日本认为清没有能力控制疫情,提出让他们主持东三省的检疫和防疫工作。而答应他们的要求相当于将东三省的管理权拱手让人。已经满目疮痍的清坚决拒绝了俄国的提议,并下令严防东三省鼠疫,以安定民生。一场自上而下的防疫战终于拉开了帷幕。

迎着逃难的人群,有人逆行而上。施肇基四处寻找合适的人选前往东北主持防疫工作,但很多人都拒绝了。就在几乎无人应征的时刻,他找到了时任天津北洋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的伍连德。这位年轻的医生没有退缩,他明白除非采取严厉的防疫措施,否则疫情只会继续蔓延。31岁的伍连德即刻受命,与助理一同踏上了前往哈尔滨的火车。在难民潮汹涌南下的背景下,他们的身影显得孤寂而悲壮。手里只有一台显微镜和一些简单的实验器具的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场生死之战。

寒风凛冽的平安夜里,当城市里的外国家庭点亮烛光庆祝节日时,伍连德抵达了傅家甸,他的头衔是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对于鼠疫的源头和传播方式,当时的医学界普遍认为是由老鼠传播给人。然而伍连德知道要真正控制疫情必须深入了解其本质亲自解剖尸体进行深入研究是不可避免的即使那意味着与恐惧和危险相伴但这一切过后他将为这场无声的战役留下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疫病肆虐的初期,东北地区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鼠行动。城市中的捕鼠队伍日益壮大,普通百姓捕鼠交鼠可换取铜币奖励。奇怪的是,经过对老鼠的检验,并未发现鼠疫病菌。这场大规模的灭鼠行动并没有使疫情得到缓解。

当时,被捕的老鼠会被送到检验台进行试验,随后被焚烧。奉天城内就处置了超过8万只老鼠。尽管东北的冬季寒冷至极,老鼠的活动并不频繁,但这次的鼠疫却有所不同,它传播得更为迅速,感染者的存活时间更短。

伍连德博士尝试通过解剖尸体来了解这一疫情的特殊性。由于当时的观念限制,解剖尸体被视为对死者的不敬,这一行为充满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解剖工作只能秘密进行。在一场无人知晓的民居中,伍连德解剖了一名日本女性的尸体,发现了肺部充血、淋巴结异常肿大等症状。他猜想这可能是一种更为凶险的鼠疫,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不需要通过老鼠。这一猜想得到了部分人的支持,但也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质疑。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法国医生梅斯尼最终因不相信伍连德的猜想而亲自前往疫区,不幸染病身亡。

为了验证猜想并控制疫情,防疫的网开始铺开。隔离、消毒、交通阻断成为了首要任务。在得到允许后,伍连德提出了具体的防疫措施。傅家甸被划分为四个区,每个区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员、警察和医疗物资。居民被要求佩戴不同颜色的证章并限制在本区内活动。医生和检疫人员每天巡视各区,一旦发现患者立即隔离治疗。患者的房屋会进行杀菌处理,医护人员的用品也会进行消毒。傅家甸的防疫模式迅速在东北推广开来。长春、奉天等城市纷纷效仿傅家甸的分区治理方法建立防疫体系。为了控制疫情的传播,铁路交通管制也被加强。火车站和关口增设病院和检疫所,对所有来往商民进行严格查验并实施隔离观察。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表明了东北人民面对疫情的坚决态度和勇气决心战胜疫情的决心。。这段描述为我们展示了疫情初期东北地区的防疫斗争以及采取的防疫措施的真实情况同时表达了人们对于防疫工作的决心和信念为后续可能的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营造了紧张的抗疫氛围同时也强调了抗疫工作中个人牺牲精神的重要性这段文字深入揭示了防疫斗争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为抗击疫情的行动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在肆虐的鼠疫面前,哈尔滨及东北大地犹如一片风雨飘摇的海洋,正经历着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从太子少傅、钦差大臣郑孝胥在山海关滞留五天的困境,到民众对隔离的恐惧与反抗,再到商人们因市场萧条而心生不满,防疫工作的困难重重,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民众对隔离的恐慌深深扎根于心底,他们视隔离所为不详之地,担心一旦进入便可能永别。于是,巷口的孩子们充当了哨兵,一旦发现检疫人员,便迅速将病患藏匿起来,仿佛一场猫鼠游戏在街头巷尾上演。一些人甚至藏匿或抛弃尸体,试图逃避疫情的追踪。

这场斗争远非简单。防疫工作的困难不仅在于实行上的艰难,更在于资源的匮乏。实行隔离需要地方,处理事务需要资金,防控疾病需要人力。但在贫民区如傅家甸,地方狭窄,可用之地少得可怜。清不得不向俄国铁路局求助,借出部分车厢作为隔离之所。

东三省总督锡良曾两次上奏请求拨款,但清面临的困难远超想象。为了缓解燃眉之急,东北当局不得不向各国银行借商银二百万两。即便如此,锡良在奏章中仍坚定写道:“唯有不畏难,不惜费。救一分民命,即为国家培养一分元气。”这种决心和信念,成为了防疫工作的精神支柱。

为了补充人力,清紧急召集医生和护士。幸运的是,北洋军医学校和各地医护开始响应和支持。为了配合防疫工作,从长春调来的1160名士兵组成的步兵团被安置在哈尔滨城外。

尽管一切布置妥当,疫情依然显示着它的威力。问题出在哪里?伍连德对此深感困惑。伴随着焦虑和期待,他度过了整整一个月,每日鼠疫死亡率仍在上升。直到那一天,当他来到哈尔滨城北的公共坟场,才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公共坟场上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由于死的人太多,棺材不够用,尸体被直接扔在坟场。哈尔滨的冬天土地冻硬如石,要埋葬这些尸体非常困难。许多棺材被钉起来,但大多数仍然是敞开的,地面上的尸体以各种奇怪的姿势堆积。伍连德回忆说,旁边的犬迹交错,鸟鹊飞舞,简直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景象。这些没有被好好处理的尸体成为了天然的细菌库,继续传播着鼠疫杆菌。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救命的一把火”必须熊熊燃烧。医生和护士们挺身而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在防疫一线。他们的勇气和决心成为了抗击疫情的最强力量。在这场生死较量中,他们用生命诠释着医者仁心的信念和责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场灾难性的鼠疫曾在东北大地肆虐。面对无数逝去的生命,以及那些与病魔抗争的人们,疫情的严峻性不言而喻。当人类与其他一些动物接触到这些携带病菌的尸体时,病菌又会再次传播到人群中,形成巨大的隐患。迅速处理这些带有病菌的尸体成为了当务之急。

以伍连德为首的五名医生在目睹了坟场的状况后,坚决提出焚尸的建议。他们认为,这是迅速处理尸体的最有效办法。这一举措却遭到了百姓的强烈抵制。在当时的观念里,尸体应该入土为安,焚烧尸体似乎有违常理,甚至引发疫情的恐惧。伍连德和锡良坚信这是控制疫情的必要手段,他们通过请求清廷颁旨,以期望平复民间的反对声音。

三天后,他们终于收到了批文同意焚尸。这一决定立即在尸体焚烧现场得到实施。伍连德还让当地官员、乡绅们亲眼目睹了潜在的危害,最终这些乡绅联名陈情,请求火葬。在大年初一的1月30日,200名工人来到坟场,把棺木或尸体堆成堆,然后浇上煤油,一把火点燃。烈焰腾腾,硝烟弥漫,这是对抗疫情的决绝与勇气。

随着焚尸的实行,傅家甸及哈尔滨的发病、死亡人数逐渐减少。这一明显的转变让那些先前反对焚尸的人也无话可说。于是,东北其他地区也开始效仿傅家甸的做法,建立火葬场,焚烧尸体。甚至俄国人也开始加入这一行动,挖掘坟墓中的尸体进行焚烧。

防疫局每天都会发布确切的死亡人数,报纸也会相应进行刊登,让百姓了解疫情的真实情况。官方和民间的宣传手段也多样化起来,用大白话或漫画宣传鼠疫的知识和具体的防疫措施。这一系列举措逐渐减少了百姓的抗拒心理,也让各方势力看到了清防疫的决心。

国际和民间的捐款开始兴起,日本南满铁道会社捐助15万日元用于防疫。乡绅和商家们也开始捐款捐物。连曾经反抗较多的奉天商会也开始要求各商户按铺交纳防疫费。百姓们逐渐接受隔离等措施,那些曾经互相掣肘的势力也在疫情控制的关键阶段联合在一起。

1911年3月1日零时,哈尔滨终于无一例新发感染,无一例死亡。随后的日子里,也没有感染和死亡病例出现。4月23日,清宣布东三省鼠疫肃清。隔离解除后,百姓纷纷走上街头,劫后余生的感觉让他们恍若隔世。至此,这场浩劫终于结束。

伍连德:鼠疫中的英雄哈尔滨之骄傲

伍连德以其科学有效的防疫措施,至今仍是哈尔滨人民心中的英雄。他所采取的防疫措施,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回溯到1910年,伍连德的研究成果《旱獭与鼠疫关系的调查》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而后,他又出版了《肺鼠疫论》,正式创立了肺鼠疫学说。这些成果展示了他在防治鼠疫领域的卓越贡献。

这些进步的代价是巨大的。那次鼠疫夺走了6万余条生命,其中傅家甸死亡人数占其人口的近四分之一。这场疫情中,2943名防疫工作人员中,有297人献出了生命。这是一个惨痛的代价,但它促成了人类对于传染病防控的进步。

鼠疫,作为各种传染病中的一号病,至今依然是一个全球性的威胁。尽管百余年过去,鼠疫的自然疫源地依然存在,它随时可能在我们掉以轻心的时候卷土重来。我们必须铭记历史的教训,提高警惕,做好防范。

希望我们在面对传染病的挑战时,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应对,避免付出过于惨重的代价。我们要向伍连德学习,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勇敢面对疫情的挑战,保卫人类的健康。

参考资料:

1. 白丽群.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与哈尔滨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

2. 胡成. 东北地区肺鼠疫蔓延期间的主权之争。

3. 焦润明.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及朝野应对措施。

4. 王道瑞. 清末东北地区爆发鼠疫史料。

5. 杜丽红. 清末东北鼠疫防控与交通遮断。

6. 马驰骋. 传统疾疫与近代社会《东三省疫事报告书》的整理与研究。

7. 伍连德自述。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2年。译程光胜等译等译。关于更多关于伍连德和清末东北鼠疫的故事内容以及预防措施的介绍请关注频道奇技网与相关机构发布的专业资料及信息介绍,以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会通过宣传相关知识并提醒大家如何做好个人防护以及遵守卫生习惯从而预防疾病的传播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免受传染病威胁。参考文章包括哈尔滨傅家甸防疫撮影等历史资料和影像资料为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供读者参考了解更多信息!同时未来我们也将持续不断地关注和努力以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挑战以及维护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上一篇:卡萨布兰卡集市歌曲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98689.com 奇技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