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双十一”古人也有“剁手”疯狂
每年的双十一落下帷幕,小区内的快递小哥如穿梭般的身影,成为了冬日里独特的风景线。排队取快递的人们络绎不绝,仿佛是一场盛大的节日。剁手族们再次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家家户户共享购物的喜悦。
今年的双十一,淘宝可谓赚得盆满钵满。开场仅三分钟,天猫的交易额便突破百亿,九小时内便突破千亿。这一消费狂欢,充分展现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显著提升。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购物热潮,剁手党们又一次度过了一个欢乐的节日。
说起剁手党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这一群体并非现代产物,古代便已有之。买字在小篆中的字形,从网从贝,形象地展现了购物的本质。南京六朝博物馆中的剁手俑,无疑是这一群体的生动代表。虽然原本木手已损坏,但这丝毫不影响购物狂们对其如同图腾般的敬仰。
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购物节日,但并不是专门的购物节,而是将原有节日与购物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购物模式。比如重日节、春耕节、上巳节等等,这些节日都被用来作为购物的日子,被称为集期。在这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赶集购物,这一传统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利用节日来促销商品,是古人的常态,也是他们常用的方法。
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经历,我曾在下乡时经历过赶场的风俗。每到逢五逢十的日子,知青们便会背上时兴的军挎,来到市集购买生活用品,这也是大家相聚的日子。这一传统源于古代的商品交易模式,后来工厂效益明显提升,每到周末,市场价格会悄然上涨,因为剁手党们会集中购物。
徐霞客曾在游记中描述自己逛市集的经历,集市热闹非凡,男女交错,各种物品应有尽有。古代商业之父范蠡深谙市场之道,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双十一的优惠、打折信息正是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爱便宜的心理。商家在节前提价后打折,实则没有损失,消费者却往往后悔不已。
归根结底,疯狂的购物潮源于物质的丰富和超强的购买力。古代便有热闹的市集情景,《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这一盛况。如今的双十一只是网上赶集而已,与古人相比只是孙子辈的。物质丰富、购买力强大是疯狂消费的基础,古今皆然。有时我们是为了购物而过节,还是为了过节而购物呢?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