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没有狗头铡包公戏扭曲宋朝司法
包拯,这位宋朝的杰出人物,虽生于斯长于斯,但关于他的故事并没有在宋代的戏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反而,包公戏在元朝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历经数百年,至晚清时期终于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化风景。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包公审案的故事被编织进杂剧、南戏、话本、评书、小说、清京剧以及众多地方戏中,情节丰富多变,引人入胜。近代以来,包公案更是被多次改编成影视剧,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他们正是通过包公戏了解到了古代的司法制度与司法文化。而一些学者也通过包公戏这一独特的样本,深入分析了传统的人治司法模式,反思了中国传统司法在走向近代化的道路上的阻碍。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在宋代文明湮灭之后才兴起的民间曲艺,包公戏的故事大多是由草野文人根据传说和民间故事编造出来的。他们在舞台上重建的宋朝司法情景,往往与宋代的司法制度相去甚远。如果我们仅仅通过包公戏来了解宋朝的司法传统,那么就有可能闹出误解,把虚构的景象当作真实历史。现在我们有必要来澄清被包公戏遮蔽的宋朝司法传统。
就像《封神榜》中的各路神仙在亮相时总会展示他们的法宝一样,包拯这位公正无私的包青天也有他独特的御赐道具。从元杂剧中的势剑金牌,到明清传奇中的权力道具大批发,这些道具代表了皇帝的最高权力,也赋予了包拯断案如神的形象。
在包公戏中,我们常听到诸如“宋皇赐我金剑一把,铜铡两口”,这些道具不仅丰富了剧情,也彰显了包拯的地位与权威。金剑、铜铡、锈木、金狮子印等,每一件道具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而黑木枷梢黑木杖专断人间事不平,桃木枷梢桃木杖则日断阳间夜断阴,这些设定更是将包公戏的情感渲染到极致。
这些丰富的情节和设定大多并非历史的真实记录。包公戏中的许多元素都是后来编创者根据民间传说和想象加工而成的。在欣赏这些精彩的戏曲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虚构的景象所迷惑。更多真实的宋朝司法传统,需要我们通过其他渠道去探寻和了解。
包公戏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宋朝司法制度的窗口,但在欣赏的我们也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去伪存真,探寻历史的真相。希望在未来有更多的研究能够关注到这一点,为我们呈现更加真实、丰富的历史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