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历朝历代都是读书人
中国政治史上,皇帝的继承基于血统这一重大特色,令人瞩目。更为引人深思的是,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员是如何被选拔出来的呢?自秦汉以来,中国已摒弃封建制度,官员不再以贵族血统承继。军人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罕见,谁掌握军权谁执政的局面并不普遍。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参与政治呢?
答案令人耳目一新:在中国,读书人是控制的关键。这一传统源自中国的文化传统,即“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只要个人努力读书,具备才干,便有机会跻身高层。除了皇帝这一至尊职位外,其他职权均从全国民众中公平选拔。政治清明时,选拔过程公正无私;政治黑暗时,选拔中则可能出现舞弊。但总体而言,有才干的人最有可能脱颖而出。
在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类似于现代的国立大学。太学毕业生分为甲科和乙科。甲科毕业生担任皇宫侍卫——郎官,而乙科毕业生则成为史官。郎官在皇帝面前服务几年后,若有空缺,便会选拔他们担任要职。由于郎官职位的优越性,许多官员都希望自己的儿子加入,从而形成了官僚集团。这种集团内部推荐人才的模式逐渐形成了变相的垄断现象。
乙科史官则被派往家乡担任地方官职。汉代的官职制度规定,地方主管必须由中央委派而非本地人担任。这一制度反映了中央对地方事务的严格控制和管理。除了这一方法外,汉代还有乡举里选制度,即从地方选拔人才到中央任职。这种选拔机制是多元化的。当国家遇到突发问题时,会广泛征求人才。当特定职位需要特定技能时,如治理洪水或出使外国等,有志之士可直接应聘或推荐他人。
除了这些选拔方式外,汉代还实行定期选举制度,选拔孝顺、廉洁、有才能的人才进入中央。这一制度导致了人才库的迅速扩大。为了脱颖而出,人们采取了各种策略。有些人通过长期守孝来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些人捐出财产或让出官爵来彰显自己的清高;还有人崇尚侠义,为朋友两肋插刀;还有人以廉洁著称,甚至到了超出常规的地步。对恩主的效忠也是当时选拔的一种重要方式。
随着这些制度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各种集团。例如袁绍家族的四代五公现象显示了门第社会的形成。在这一社会形态下,形成了士大夫集团,他们以自己的道德学问为武器与其他势力相抗衡。例如外戚凭借女性取得权力、宦官通过谄媚获得权力的情况与士大夫集团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局面。这些复杂的选拔机制和文化背景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