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公务员”面试,也要“以貌取人”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繁荣与当时的领导者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实行的相对开明的用人政策息息相关。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无论出身背景如何,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机会脱颖而出,步入公务员的行列,享受朝廷的俸禄。
尽管刘备等领导人的行政作风相对开明,但在用人理念上却也存在一些固有的偏见。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对公务员的相貌要求。三国历史上著名的公务员面试——“隆中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时刘备在荆州担任官职,为了扩充团队,他面向社会广泛招募公务员。报考条件相当特殊:必须是南阳人,道号必须是卧龙,姓氏必须是诸葛。经过层层筛选,刘备最终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的俊朗外表给刘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风度翩翩,犹如神仙一般。刘备对诸葛亮的到来感到如获至宝,欣喜地送上聘书。
同样是面对刘备的面试,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庞统的经历就要坎坷得多。由于相貌丑陋,刘备并未对他委以重任。之前在东吴参加公务员考试时,尽管庞统的笔试成绩出众,但主考官孙权因他其貌不扬,心生厌恶,导致他在面试环节被淘汰。这位曾被水镜先生高度看好的人才,仅仅因为形象不佳,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最终因急于展现自己的才能而贪功冒进,不幸死于落凤坡。
曹操,北方的军政一把手,对衣冠不整、相貌丑陋的人也存在偏见。曾有一名鼓吏因衣冠不整,在曹操面前脱衣换裤,蓬头垢面,被曹操厌恶并找借口将其遣送。四川刘璋手下的公务员张松,因相貌猥琐,在试图献给曹操西川地图时遭到拒绝。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当公务员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仪表和形象。姿色甚至成为了年终考核评先进的标准之一。即使如庞统般才华横溢的人才也面临着因相貌不佳而求职困难的问题。要站在曹操、刘备、孙权这样的领导者身边,不仅要有过人的才华和能力还需要有英俊的外表和优雅的风度。
以上便是关于三国时期的“公务员”面试与外貌要求的讨论。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奇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