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子喜欢追求“高大上”的发型
在唐朝的盛世画卷中,女子们的美丽标准独具一格。当时,丰腴身姿与浓丽容颜被推崇为美的典范,这种审美观念在李唐皇室中得到了体现,并深受鲜卑血统的影响,继承了少数民族崇尚健康自然美的审美观点。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杨贵妃成为了美的象征。
唐朝女子的发型更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从倭堕髻到乐游髻,各种发式不胜枚举。而在这些发式中,高髻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发型之一。长安城中的童谣小曲都反映了这一点,城中女子纷纷以高髻为时尚。
唐代的高髻发型,宛如山形高耸,巍峨挺拔。这种发式的魅力从著名的《簪花仕女图》中便可一窥究竟。画面中的女子皆以高耸的发髻示人,这种发式在当时被称为峨髻。峨的本义为山形高大,以此形容女子高耸的发髻,真乃妙笔生花。据说峨髻高的可达一尺以上,可见“四方高一尺”的形容绝非夸张。
那么,唐代女子是如何实现这一“高大上”的发型呢?答案是否定的。她们并不都拥有一头长发,但她们自有高招。史书记载,中唐时期,大量的人发从东北和朝鲜被送到长安,其中一部分就用于制作假发髻,称为义髻。义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巾帼,但唐人对其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毛发编织的技术。据说杨贵妃就偏好义髻,她的发型也是将头发束至顶部,再戴上义髻,以簪子固定。
在当今的视角下,唐朝女子的丰满身姿、宽松的衣裙、多姿多彩的发式以及她们优雅自信的神情,构成了大唐仕女的独特风貌。李贺的诗“峨髻愁暮云”,以高大的峨髻与暮云相比拟,表达了忧郁中的浪漫。
除了高髻发型,唐代女子的审美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她们善于运用各种妆饰,如华丽的珠宝、精美的头饰等,来展现自己的魅力。她们也注重服饰的搭配,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服饰风格。
唐朝女子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她们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了女性的魅力和优雅。如果你对唐朝女子的审美和文化感兴趣,那么请继续关注相关频道,更多精彩内容等待你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