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文帝创立科举考试制度以来,历代统治者皆以此作为揽延人才的手段。唐朝的科举制度相较其他时期更为公正,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局限,让更多的草根知识分子得以参与政治活动。科举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历史上也曾发生过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
唐玄宗天宝年间的一次科举考试,成为人们的笑谈。当时,唐玄宗沉浸在盛世繁华与温柔乡中,深居简出,以声色自娱。他将朝政交给李林甫与宦官高力士。李林甫虽为唐宗室成员,为人歹毒狠辣,因经常闹出笑话而被称为“弄獐宰相”。
一次,李林甫的表弟家中生了男孩,他写信祝贺时,将“闻有弄璋之庆”(古称生子为弄璋)误写为“闻有弄獐之庆”。璋为玉器,獐为动物,獐头鼠目并非褒义词。这个差错被世人所知后,人们纷纷讥讽李林甫不学无术,于是“弄獐”一词成为了写别字的典故。
李林甫任相19年,打击政治异己,尤其防范那些可能威胁自身权力的士人。天宝六年(747),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传诏开科取士。当时一大批知名才子如杜甫等奔赴京师参加“制举”考试。得知消息的李林甫心生恐惧,因为他害怕这些士人通过科举接触玄宗,揭露他的专权跋扈。于是,他以举人多卑贱愚钝、恐有俚言污圣听为由,建议玄宗收回成命。
玄宗听从了李林甫的建议,结果全部应试的士子名落孙山,无一人被录取。李林甫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向玄宗上表称天下贤士都已为国报效、圣朝无隐者。聪明一时、糊涂一时的唐玄宗居然轻信了李林甫的谎话,默认了这一结果。这次考试不仅愚弄了诗圣杜甫等著名诗人,还创造了科举史上的零录取率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李林甫因此被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奇技网提醒您关注频道以获取更多关于李林甫被称为“弄獐宰相”背后的故事和细节信息。通过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