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评45岁程序员求职难
在中国网上的一条留言,近期在IT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热议。
留言者“Mary”,一位资深的软件开发人员,精通各类技术体系,却分享了自己的困境:今年45岁的她,在辞职回家半年后重返职场时,却发现自己连面试的机会都难以获得。这一心声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许多网友认为,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40岁以上的黄金时期不应被年龄限制阻挡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
近年来,职场上的“35岁现象”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最近还有一位外企高管因给市长信箱写信求助而走红网络。这位网友的留言更是引发无数人的共鸣——“还是公司的核心技术骨干,可辞职半年后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了。”
针对这一现象,央视网指出,职场常态是“结构性失业”,这一现象是由于企业和个人在劳动力供求层面上的博弈造成的。一方面,从人才市场角度看,虽然存在就业机会,但普遍认为的优质岗位相对于日益增长的优质人才供给来说仍然稀缺。另一方面,企业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更倾向于招聘年轻员工。特别是在某些行业中,年轻人因青春活力、体力和创意而更具“性价比”。
个人心态也是关键。许多人在寻找工作时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难以找到心满意足的高收入岗位。不同行业对年龄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一些行业中,知识和经验可以正向积累并转化,如医生、律师、教师等职业;而在另一些行业中,如演艺、互联网等,年轻人的青春活力更具优势。
要想延长职业寿命,关键在于个人的选择与努力。在追求收益的也要勇于承担风险。为了破解“人到中年就业难”的困境,相关部门应更多地考虑人性化的措施,如取消将年龄作为录用的“刚性”门槛等,让各个年龄段的劳动者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职场环境,让每一个有志之士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